上篇已經說到,長島就位于膠東半島和遼寧半島之間的黃、渤海分界線上。這條分界線也是與眾不同的充滿神秘色彩:其它地方海洋分界只是地理坐標上的一條線,就像地圖上的省界、縣界,實地觀察是不可見的,奇就奇在黃、渤海分界線是自然存在的,在海面上明顯可見的的一條分界線。
山東長島一周跨海游(二) 黃海、渤海分界線
觀看這一現象的地點在林海公園里一座不太高的山上,這里建有一座界碑式的人工建筑景點。使游人即便是在霧霾等惡劣天氣來到此地也可以拍照留念,可以減少點空跑一趟的失望與遺憾。P1 林海公園里的環渤海分界碑
遠處山腳下海面上那條隱約可見的曲線就是黃、渤海分界線了。那里長約百米明顯向海面自然延伸的尖角就是分界線的海陸接合部。對此當地人有一個專門的稱謂:“長山尾”,形象的把它喻為長山島的尾巴。
P2 在山上看到的黃、渤海分界線

進一步探索這一現象的成因顯然屬于地質、地貌和海洋研究的范疇,在這方面我也算是一個“好事之人”,這樣的時機自然不會輕易放過。長島旅游對此不感興趣的朋友干脆看看照片,免得浪費您的時間。
縱觀全島,蒼翠叢碧的南長山島,蜿蜒如龍,頭向西北,尾甩東南,來到尾尖部,乳白色卵石灘長逾百米,形狀逐漸變細甩出自然飄逸的一道弧線指向登州海峽對岸。
有資料介紹:
“一條"龍尾",把一海碧水分為兩個世界,涇渭分明。
尾之東,汪洋浩淼,魚躍鷗鳴,為天然的捕撈漁場;
尾之西,風平浪靜,貝藻同生,為水產養殖的萬頃良田。最奇的是,這里常年波涌流急,別處波平如鏡,此處卻激流似劍,遠看如龍尾戲水作浪,又似沙鷗翩翩起舞。有人說,這是黃渤海在打架,也有人說,這是黃渤海在"親密接觸"。
那海面,無論是潮漲潮落,尾東的海面比尾西的海面總要高出一截,舟船過此,總要跌撞一下,仿佛過了個臺階一樣?!敝i一般的長灘,引得無數游人來此覽勝。”
話雖這樣說,長島漁家樂我曾數次從海上坐船路過分界線,或許是船體較大、或許是風浪影響都不曾有過“彷佛過了個臺階一樣的感受”。
黃渤海兩海之交融,我們已經看到,在特定天氣條件下真的是“涇渭分明”,這條線彎曲飄逸,顏色深淺不同,一邊是深藍,一邊是淡黃。
早年我曾到對岸蓬萊仙島,田橫山腳下的海面上尋找過這條分界線,也是因為海浪太大或礁石密布的原因吧,卻沒有找到如此涇渭分明的分界線。
注視良久,我懷疑這條高出周圍地面的“卵石尾巴”到海里并沒有消失,而是潛伏水下像一條“海底大壩”一蜿蜒向前延伸,與對岸的田橫山海底同樣潛伏延伸過來的海底“大壩”相連。
正是這條海底“大壩”在水下隔絕了黃、渤兩海底部的順利交流,使得水流動能量沿地形導向海面,集中在這條淺水帶上方發生激烈沖撞,正是來自兩側相反方向的海浪的沖撞形成了海面上我們看到的“分界線”。
另據相關資料證實:
在長山列島最北端的對岸,遼寧半島老鐵山燈塔下方山崖處,有一延伸而出的岬角,名叫佛手礁,也有個是觀賞“黃渤海分界線”的最佳位置。
P3 在海面上看到的黃、渤海分界線

基于同樣的推理,這條假想中的海底大壩穿過長島列島諸島和海礁繼續向北延伸與旅順老鐵山燈塔下的岬角相連,那就是整個黃海、渤海分界線形成的原因了。
為證實這一假想是否存在,我獨自冒酷暑下山繞道到了這條“尾巴”所在的海灘,又沿卵石鋪就的海灘前行幾百米來到“尾巴尖”進行實地考察,山東長島漁家樂證實這“尾巴尖”就是一條卵石堤壩的脊背,并且從這里緩緩隱入水下。而且來自兩側不同方向的涌浪正是在這里發生沖撞。
P4 長山尾所在的卵石海灘,遠處探入海面的尖角就是長山尾入海處,由此再向大海右側延伸的那條淡淡的深色線條就是黃、渤海分界線。

我沿著這條順分界線向前延伸的卵石壩一直走入海水沒膝的深度,叉開雙腿,當時想:“這才是名符其實的腳跨兩海!”呵呵!夠孩童、夠玩鬧吧!如果孩子們在場也許我不會這么做?誰知道呢!
這恐怕也是影響日志標題,出現“跨海”二字的一個因素。
P5 長山尾入海處,照片中可見一條卵石壩逐漸隱入淺海向前延伸,百米開外依然隱約可見。
我們遠遠看到的尾巴尖部分正符合涌浪壩形成的條件。長島旅游網換句話說,即便是人為的把這里尾巴尖部分的卵石運走,要不了多長時間,來自兩側的海浪還會重新把它恢復原貌。(遺憾的是我沒有機會和時間來驗證這一過程)
根據這一假象,自蓬萊通過長山列島直至的旅順老鐵山應該存在一條綿延58公里的海底山脈,長山列島只不過是這條山脈部分高出水面的山尖。
當然,假象不是空想,假象需要驗證,我想到了衛星地圖,那是高空拍攝的照片拼出的圖像。高空照片可部分穿透海水拍攝到淺水底部的圖像,(即山脈、礁石的水下部分延伸情況)為我們提供更多資料。
Z1 蓬萊---長山列島---旅順老鐵山地域衛星地圖
顯示的海峽水下部分陸地延伸情況

果然,衛星地圖顯示的資料也支持了我的觀點。照片顯示穿透海水拍攝到淺水底部的圖像,已經明顯向預定方向延伸和海底高地形成連接的情況。
至此,雖然還拿不出更有說服力的一手資料,至少已經部分證實了這一假象存在的合理性。
綜述:
海峽底部這條海底“大壩”隔絕了黃、渤兩海底部的順利交流,使得水流動能量沿地形導向海面,集中在這條淺水帶上方發生激烈沖撞,長島漁家樂旅游正是來自兩側相反方向的海浪的沖撞形成了海面上我們看到的“分界線”。
海水顏色:相對于黃海,渤海屬于內海,海水較淺、風浪也較小,再加上黃河夾帶大量泥沙就在附近的萊州灣入海,這些都會影響到海水顏色,使得渤海一側海水顏色變淺變黃。相反:黃海一側海水顏色較藍也比較深。
至于黃海水位高于渤海的說法,我想主要是黃海屬外海風浪較高的原因。
這里有關于長島的游玩攻略,必須要了解的奧!
點擊鏈接 >>>http://www.yjldp.comhttps://www.yjldp.com/lvyou/ 長島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