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博物旅行之心,我們常常會有別樣的收獲,換一種思維方式和觀察方式,往往就有別樣的精彩感受。博物旅行的核心是探索與發現,享受自然之美,但同時也是知性的和充滿挑戰的,你愿意在旅行的同時多了解一些自然中的事情嗎?別樣的旅行體驗,你愿意了解嗎?來,繼續跟隨我的腳步,咱們繼續走上博物旅行之路。
我們本次博物旅行的目的地是山東大黑山島,大黑山島是渤海長山列島中的一個火山島,位于群島的最西端,是長山列島中面積比較大的一個島,距離南長山島約3海里航程。大黑山島地貌獨特,島上地形以山地為主,有極少量的平地,島上有3個主要的山頭,分別為大黑山、老鷹窩和鞍橋山,其中大黑山是全島最高點,海拔高度約140米左右。140米的山峰成了島上絕好的觀鳥點,當然這里也成為了諸多觀鳥愛好者的天堂。
我們這次的旅程,共在島上駐扎了4天,4天的日程安排的非常滿。每天有些重復的觀察項目, 1)每天觀察猛禽過境的情況,記錄過境數量。跟隨護林員學習如果對鳥類進行環志,這些環志日后的鳥類日后的又是如何被統計,環志工作意義如何。2)每日最喜歡做的事情,傍晚時分去海邊的潮間帶抓螃蟹,挖海虹。這里由于尚未開放旅游,手掌大的螃蟹隨手就可以抓到,不過需要攜帶手套才不會被夾到很慘。3)每日都會去島上尋找“廟島蝮”的蹤影。4)夜間走在公路上拍攝可能遇到的也行生物,亦是很有樂趣。
蓬萊——長島輪渡隨拍。
由于大黑山島并不開放旅游,所以到達島上的擺渡船也少的可憐,我們先從蓬萊做輪渡到長島,在從長島花了500元租了一輛快艇才可以登島??焱羞M過程中,遇到了攝影師都很是喜愛的“丁達爾”現象,對待這種現象,我不會手軟,立即拍下,“丁達爾”給人的感覺多半是科幻的、美好的,讓人沉醉的,海上的“丁達爾”更是如此。你們可能不曾知道這張照片的拍攝經歷,由于快艇速度太快,兩個朋友一同夾著我的身子,避免我掉入海里,完成了這張照片的拍攝。
海上的住宿接待能力十分有限,我們在島上沒有看到游客,只有觀鳥的少數幾人。住宿條件為農家樂,吃飯+住宿150/天,頓頓都是海鮮。你要相信,桌子上這么大的螃蟹都是我們自己親手抓的。午餐由于我們都在環志站進餐,老板每餐都為我們換些花樣送各種吃的,比如這頓山東大包子,著實讓我們記憶深刻。玉米葉子裹著的豬肉白菜大包子,肥肉丁搭配白菜口味極佳,口口流油,但說實話吃到第三個已經感覺有些膩了。
在碼頭,親見打撈漁獲上岸的漁民,順便問了個價格,貝類基本都5元/斤,螃蟹4元/斤。真心便宜啊。也正是因為沒有開放旅游,這里才有這么便宜的價格吧。
海灘上到處可見已經死掉的水母,如果是活的,還是不要碰為好,被蜇傷也是件蠻麻煩的事情。
大黑山島海濱日落,礁石和余輝相互映襯,我不想說它有多美多美的贊美之詞,大家自己看圖就好。這里并沒有細致入微的金色沙灘,只有礁石嶙峋的卵石海岸,另一番別致景象。
在海濱碼頭發現一些垂釣者,各自都在忙碌垂釣著,當時正趕上日落逆光,直接用剪影去表現他們的外形和生活狀態,畫面極好。
辛勤勞作的漁民,他們晾曬海邊的海菜(裙帶菜),晾干后成批賣到城里。我和他們交流,他們已經幾代人在島上生活,世代打漁為生,他們喜歡這里的生活。最終他們同意讓我進行拍攝,很平和的一家漁民。這也是大黑山島人給我的普遍感受:親切、平和、不市儈,并沒有像我推銷什么,而只是靜靜和我聊天。
一條死去的江豚,不知是否為正常死亡,在如今國內各條河流、海域都污染嚴重的情況下,這種情況越來越多了,甚至說很多物種的滅絕已無法避免。每次看到這種景象都不免痛心,真的希望我的影像的力量能夠足夠強大,喚起人們保護自然的意識。
很多攝影師在日落過程完成后就紛紛離開海岸,回去大吃大喝去了,殊不知日落后半小時才是最佳的風光拍攝時間,這時的風光美得會讓你咋舌,粉紅色的天空搭配奶油般化開的海岸,如果堅定多在此時拍攝,則會多了很多拍攝精彩大片的機會。
第二日日落,在山頂觀鳥完畢,拍到了鴨蛋黃一樣的日落和日落后海面泛著的紫色光暈。
前景中的船被紅色的探照燈打得好怪異。
入夜,我們在海邊拍攝星空,本以為島上的光污染會少些,沒想到也比較讓我們失望,由于距離長島比較近,這里的光污染比較嚴重,而且空氣質量也比較一般,所以只拍到了這兩張不倫不類的星空照片。
大黑山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島上擁有特有種蝮蛇“廟島蝮”,且數量極大,有中國第二蛇島之稱。我們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拍攝“廟島蝮”,但由于此行季節不對,時間去的太晚,并沒有如期遇到“廟島蝮”,而是遇到了已經偶遇過數次的“虎斑頸槽蛇”,小蛇對我的拍攝比較配合,可能由于溫度原因,并沒有太多的亂跑亂竄,順利幫助我完成了幾個姿態的拍攝,兩張靚圖完美詮釋它的姿態。拍攝后我們將其放生,看著它爬遠后才放心離去。
在拍蛇附近的巖壁上,我們找到了一個老朋友,一只壁虎趴在巖壁上看守著它的蛋,一個負責任的母親。
10月,北方普遍已經進入秋季,我們找遍了大黑山島的山坡,期待著能發現幾種秋天的野花,實在已是深秋,唯有“狼牙瓦松”尚在綻放,這也略微安撫了我在黑山尋花的愿望。北京也有瓦松,而且有2種,這里只有一種“狼牙瓦松”,在山坡上成片開放,也很是美麗。
此時,大黑山島的昆蟲也所剩無幾,孤零零看到幾只“黃蜻”在飛舞,太過普通,沒有興趣拍攝,剩下就是數量極大的“中華大刀螳”,“中華大刀螳”在這個季節都處于產卵器,而且雌性極多(占90%),雄性由于完成了交配任務,基本都已被雌性吃掉或者壽終正寢,唯獨雌性“中華大刀螳”獨占著島上的各種環境。想了許久,決定拍一張海岸版的大刀螳生境靚照,于是在山坡上攀爬、尋覓,終于得償所愿,就是拍攝環境實在坑爹的不得了。
半路還遇到了這個小家伙,一副螳臂當車的樣子??傇诤臀覀兪就?。
每年秋季大黑山島都成為猛禽南遷的重要中繼站。從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南遷的猛禽從遼東半島入海,向南跨越渤海海峽,南北排列的長山列島成為他們落腳的中繼站,大黑山島是最接近山東半島的島嶼之一,生態環境適宜,人類活動相對其他島嶼較少,很多猛禽選擇大黑山島作為登陸前最后的修整地。因此,大黑山島被列為長島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同時也是長島鳥類環志站的重要工組站點,每年在這里環志的猛禽數量約占中國猛禽環志數量的80%。我們此行也游行看到了島上環志站的日常工作。猛禽遷徙期間,環志工作量巨大,每日的工作都非常辛苦,在此對在當地工作人員表示敬意。
路上遇到一路臺灣來的影友,也是專程為猛禽過境而來,長槍短炮的就這么開工了。我們兩撥人之間并沒有太多交流,只是見面點了點頭,就各自忙碌去了。
鳥類環志是根據標記個體研究鳥類生活史、種群動態,特別是研究鳥類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即在鳥類集中的地點(繁殖地、越冬地或遷徙中途停歇地,大黑山島就屬于鳥類遷徙中途停歇地)捕捉鳥類,將帶有國家環志中心通訊地址和唯一編號的特殊金屬環或彩色塑料環固定在鳥的小腿或跗蹠上,然后在原在放飛,以便在其它地點再次捕捉或觀察到。無論是再次觀察、捕捉并放飛,或發現其死亡個體,都可以告訴我們許多與鳥類有關的信息。
我們親眼見到的環志的工作量是極大的,尤其在這里的鳥類遷徙期間內,每天都要給數百只鳥進行環志和登記工作,工作人員每天都從天量忙到天黑,這種工作要持續1個月之久。
我也有機會在環志站拍到了一些猛禽的照片,真是非常難得。
環志完畢的猛禽要暫時休息,才可以放飛。我就趁著這個時間進行拍攝,可小家伙一直向我示威,是我離它距離太近了。拍完這張,我立刻后撤到它的防御范圍之外,避免給它過大的壓力。
同行的老師茶博士,拍鳥行家,此行一直指導我們拍鳥、觀鳥。
“東方角鸮”,小型猛禽,相貌十分符合公眾對貓頭鷹的形象,圓臉龐,大眼睛,還有一雙直立的“耳朵”。它有兩種姿態,保護極好,他的羽毛的色彩和裂紋的質感都很好的模擬了樹皮。如果它不動,你很難發現它的存在。東方角鸮是候鳥,秋冬季南遷到東南亞越冬。主要捕食大型昆蟲和小型嚙齒類動物。
“蒼鷹”,中小型猛禽,視覺敏銳,善于飛翔,一般白天活動。食肉性,主要以嚙齒動物、小型鳥類為食。蒼鷹相比東方角鸮,兇悍了很多。
夜間搜尋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種觀察方式,每天晚上,我們都會在路燈下或稻田邊尋找當地特有的夜行性物種。
“東亞鉗蝎”,我國北方最常見的蝎子,夜里也是這家伙出來覓食的時間。別小看它,這家伙毒性不弱,甚至比南方某些雨林蝎的毒性還要強。所以最好敬而遠之。
“北方狹口蛙”,夜間掃街時候發現的蛙類,本以為大黑山島上只有“中華大蟾蜍”和“中國林蛙”,沒想到會遇到它,而且數量不少,公路邊三三兩兩的都在夜間出來捕食昆蟲。這家伙也是個極為不配合的模特,它發現周邊有危險,就會一動不動把自己的身體鼓成一個球來抵御外敵傷害,直到它感覺安全才恢復正常狀態,這讓我好生無奈,只能忍耐和等待,直到它認為鏡頭對它無害。
最后一日清晨,我們乘坐渡輪回程,船開出碼頭,我看到了一片秀麗的漁人碼頭在晨光刺眼的陽光照耀下,分外純凈。大黑山島確實是一片尚未被過多踏足的清靜之地,是一個適合發呆的地方,沒有過多的干擾,也沒有鼎沸的人聲。當然,如果你需要高品質的酒店服務,這里沒有,但這里卻擁有一份能讓你靜下心來的寧靜。這里也是非常好的博物旅行目的地。我還會再來過,為了很多沒看到的精靈。第二蛇島之名,為了難得一見的“廟島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