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島眾多。海島是壯大海洋經濟、拓展發展空間的重要依托,是保護海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平臺,是捍衛國家權益、保障國防安全的戰略前沿。為了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保護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合理開發利用海島資源,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全國海洋功能區劃,結合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長島漁家樂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制定《全國海島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國家海洋局公布實施《全國海島保護規劃》
《規劃》主要闡明規劃期內海島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和主要任務,是引導全社會保護和合理利用海島資源的綱領性文件,是從事海島保護、利用活動的依據。
《規劃》的規劃期限為2011-2020年,展望到2030年?!兑巹潯返姆秶鸀橹腥A人民共和國所屬海島。
一、現狀與形勢
(一)海島保護與利用現狀
我國擁有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島7300多個(《規劃》所列海島數量,除特殊說明外,均指500平方米以上海島的統計數),海島陸域總面積近8萬平方千米,海島岸線總長14000多千米。按海區分布統計,渤海區內海島數量占總數的4%,黃海區占5%,東海區占66%,南海區占25%。按離岸距離統計,距大陸岸線10千米之內的海島數量占總數的70%,長島漁家樂旅游10-100千米的占27%,100千米之外的占3%。我國海島廣布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海域,生物種類繁多,不同區域海島的島體、海岸線、沙灘、植被、淡水和周邊海域的各種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共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相對獨立的海島生態系統,一些海島還具有紅樹林、珊瑚礁等特殊生境;海島及其周邊海域自然資源豐富,有港口、漁業、旅游、油氣、生物、海水、海洋能等優勢資源和潛在資源。
我國海島保護工作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已經建立涉及海島的自然保護區和特別保護區共57個,含805個海島,其中海洋自然保護區48個,含524個海島;海洋特別保護區9個,含281個海島。針對生態破壞嚴重的海島,開展了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浙江、福建、廣東等省的“封島育林”、“封島護養”工程已取得一定成效。
我國海島經濟社會發展特征明顯。一是人口總量少,分布集中。全國現有2個海島市,14個海島縣(市、區),191個海島鄉(鎮),2007年全國海島人口約547萬人(不包括港、澳、臺和海南島),其中98.5%居住在上述市縣鄉中心島上。二是經濟總量小,結構單一。2007年海島地區生產總值2238億元,占11個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4%,海洋漁業產值占海島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普遍較大。三是無居民海島使用類型多樣。全國已經利用的無居民海島1900多個,其中,特殊用途海島1020個,公共服務用島365個,旅游娛樂用島73個,農林牧漁業用島340個,工業、倉儲、交通運輸用島49個,可再生能源、城鄉建設等其它用島80多個。
(二)機遇與挑戰
海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特殊的區域,長島旅游攻略在國家權益、安全、資源、生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前是海島保護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準確把握國際國內海島工作發展形勢,充分認識我國海島保護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海島生態破壞嚴重。炸島炸礁、填海連島、采石挖砂、亂圍亂墾等活動大規模改變海島地形、地貌,甚至造成部分海島滅失;在海島上傾倒垃圾和有害廢物,采挖珊瑚礁,砍伐紅樹林,濫捕、濫采海島珍稀生物資源等活動,致使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環境惡化。
2.海島開發秩序混亂。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缺乏統一規劃和科學管理,導致開發利用活動無序無度;一些單位和個人隨意占有、使用、買賣和出讓無居民海島,造成國有資源性資產流失;在一些地方,管理人員及其他人員登島受到阻撓,影響國家正常的科學調查、研究、監測和執法管理活動。
3.海島保護力度不足。一些海島具有很高的權益、國防、資源和生態價值,這些特殊用途海島需要嚴格保護,但由于缺乏有力的保護與管理,有些海島已經遭受破壞,存在嚴重的國家安全隱患。
4.海島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海島經濟基礎薄弱,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政府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不足,防災減災能力缺乏,居民生活與生產條件艱苦,邊遠海島的困難尤其突出。
同時,海島保護事業也面臨著非常有利的發展形勢。從國際背景看,自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以來,世界沿海國家越來越關注海島,通過立法、規劃和管理加強海島的保護和建設,形成了豐富的可供借鑒的海島保護工作經驗。從國內情況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島的保護與發展,對建設海洋強國、實施海洋戰略、發展海洋產業、保護海洋資源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為海島保護與管理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未來十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矛盾凸顯期。海島保護的挑戰和機遇并存,必須本著對國家、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立足保障科學發展,增強海島保護的國家意識、戰略意識、危機意識,統籌海島保護和開發利用,積極探索海島發展新模式,改善海島人居環境,山東長島旅游 促進海島權益、安全、資源、生態以及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統籌海島保護、開發與建設。以保護和改善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促進海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強化海島分類分區管理,實施海島保護重點工程,保障國家海洋權益、國防安全和生態安全,實現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保護和海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規劃,保護優先。充分認識海島保護的重要性,尊重海島生態系統的特殊性,對維持海島存在的島體、海岸線、沙灘、植被、淡水和周邊海域等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實行科學規劃和嚴格保護。在海島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強調因島、因地制宜,根據各個海島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科學選擇開發利用模式,合理利用海島資源。
堅持統籌兼顧,分類管理。統籌海島的自然、經濟、社會屬性,綜合運用法律法規、政策規劃等手段,協調海島保護與開發利用活動。根據海島的區位、資源與環境、保護和利用現狀、基礎設施條件等特征,兼顧保護與發展的實際,對海島保護實施分類、分區指導與管理。
堅持維護權益,保障安全。山東長島以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為核心,加強特殊用途海島的監管和保護;嚴格保護海島上的軍事設施和科學觀測、助航導航、測繪等公益性設施,保障海上通道和交通安全;強化邊遠海島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保護管理和實際利用,體現主權和管轄權,確保國家安全。
堅持科技支撐,創新發展。開展海島保護技術研究,大力發展海島保護關鍵技術,引導和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在海島保護與建設工作中的應用,倡導綠色、環保、低碳、節能的理念,探索海島生態型發展模式,通過示范和推廣,以技術創新促進海島保護工作健康發展。
堅持全面推進,突出重點。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要求,既要加強對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國防和領?;c保護范圍內等不可開發利用海島的保護和管理,也要加強對可利用無居民海島的保護和管理,充分發揮我國海島資源優勢,全面推進海島規劃、保護、開發和建設,大力實施海島保護重點工程,帶動全國海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規劃目標
1.規劃期目標(2011-2020年)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求的基礎上,力爭在規劃期內,實現以下目標:
(1)海島生態保護顯著加強。在現有保護區的基礎上,新建10個自然保護區、30個海洋特別保護區,對10%的海島實施嚴格保護;重要的生態棲息地納入保護范圍,基本遏制植被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的局面;選擇10-20個典型生態受損的海島進行生態修復試點,逐步推廣海島生態修復經驗,至規劃期末,基本修復重要生態受損海島;漁業資源和瀕危物種保護管理能力得到加強,海島周邊海域的重要漁業水域、海洋生物資源產卵場、索餌場、洄游通道得到有效保護。
(2)海島開發秩序逐步規范。建立海島監視監測體系,實施定期或不定期海島保護巡查制度;清理非法用島活動,加強登記發證管理,逐步規范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秩序;無居民海島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和固體廢物100%按規定處理和排放;海島產業結構趨向合理,以海島生態旅游、生態養殖、休閑漁業、港口倉儲等特色產業為主的海島經濟協調發展。
(3)海島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海島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海島居民生活穩定;有居民海島應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80%的有居民海島固體廢棄物和污水得到有效處置;建設一批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海水淡化、生態建設等實驗基地;海島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高。
(4)特殊用途海島保護力度增強。加強領?;c海島保護工作,對領?;c海島的保護狀況進行評估,對部分嚴重受損的領?;c海島進行修復;開展領?;c、自然保護區、國防等特殊用途海島的標志設置工作;海島上的助航導航、測量、氣象觀測、海洋監測和地震監測等公益性設施保護措施加強。
2.遠期目標(2021-2030年)
在實現規劃期目標(2011-2020年)的基礎上,全面增強海島保護能力,擴大生態修復范圍,海島生態系統保持良性循環狀態;有效控制海島污染,長島旅游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無居民海島開發活動規范有序,海島產業結構趨向合理,海島地區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特殊用途海島保護制度有效實施,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海島分類保護
(一)嚴格保護特殊用途海島
特殊用途海島是指具有特殊用途或者重要保護價值的海島,主要包括領?;c所在海島、國防用途海島、海洋自然保護區內的海島和有居民海島的特殊用途區域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開發利用特殊用途海島。
嚴格保護領?;c海島。領?;c所在的海島,應當由海島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保護范圍,報國務院海洋主管部門備案。領?;c及其保護范圍周邊應當設置明顯標志。禁止在領?;c保護范圍內進行工程建設以及其他可能改變該區域地形、地貌的活動。確需進行以保護領海基點為目的的工程建設的,應當經過科學論證,報國務院海洋主管部門同意后依法辦理審批手續。禁止損毀或者擅自移動領?;c標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對領海基點所在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實施監視、監測。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海島領?;c的義務。發現領?;c以及領?;c保護范圍內的地形、地貌受到破壞的,應當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海洋主管部門報告。
推進海島的保護區建設。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天然集中分布區、高度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區域、重要自然遺跡分布區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島及其周邊海域,依法設立海洋自然保護區。對具有特殊地理條件、生態系統、生物與非生物資源及海洋開發利用特殊需要的海島及其周邊海域,依法設立海洋特別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的海島,禁止開發利用,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進入。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海島宣傳教育基地,加強對海洋自然保護區內海島的科學研究,選劃并確定科學研究和考察的線路與通道。
積極保護國防用途海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登臨、占用、破壞國防用途海島;不得以國防用途名義從事非國防目的的活動,不得將國防用途海島以任何方式交給其他單位或個人使用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和維持國防用途海島的自然地形、地貌;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和有關規定,劃定“兩區兩范圍”,設定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
加強保護有居民海島特殊用途區域。對設置在有居民海島上的領?;c、國防設施、自然保護區,應當劃定特殊用途區域,在周邊設置明顯標志,明確保護范圍和保護措施。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進入特殊用途區域,因不可抗拒原因或緊急避險進入該區域的,應經管理部門同意并遵守區內各項規定,險情消失后必須立即退出特殊用途區域。禁止破壞有居民海島特殊用途區域及周邊地形、地貌;未經批準禁止在特殊用途區域內進行攝影、攝像、錄音、勘察、測量、描繪和記述等活動。安排有居民海島建設項目或開辟旅游景點,應避開特殊用途區域。加強教育,引導海島地區居民積極支持和配合特殊用途區域的保護與管理工作;對有居民海島特殊用途區域的保護,要兼顧經濟建設和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因設立特殊用途區域或在特殊用途區域內開展相關活動而影響海島居民生產生活的,應當采取適當方式消除影響,對造成損失的,應當予以合理補償。
(二)加強有居民海島生態保護
有居民海島應當保護海島沙灘、植被、淡水、珍稀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優化開發利用方式,改善海島人居環境。
加強生態保護。保護海島生態系統、生物物種、沙灘、植被、淡水、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等,維護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平衡;積極開展海島生態資源調查,實施海島生態修復工程,建立海島生態保護評價體系,嚴格執行海島保護規劃,凡是不符合海島保護規劃的工程項目不得審批和建設;保護海島周邊海域漁業資源,實施伏季休漁、增殖放流、人工魚礁等措施;適度控制海島居住人口規模;廣泛宣傳和普及海島生態保護知識,鼓勵和引導公眾參與生態保護。
防治海島污染。制定海島主要水污染物減排規劃和固體廢棄物(包括船舶垃圾)污染防治規劃,選取部分人口較為集中的海島建設分散型污水處理工程和固體廢棄物處置工程,開展海洋垃圾清理工作,對污水全部采取集中處理,防止污染海島淡水和海水資源,增強海島居民海洋環境保護意識。
合理開發利用。在海島及其周邊海域劃定禁止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開發建設活動應當在科學評估后進行;海島的開發建設應當合理控制規模,不得超出海島的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必須符合海島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設用地、防治水土流失和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已有建設項目應當推進清潔生產,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和用水總量超標的,必須限期整改;嚴格限制在海島沙灘建造建筑物和設施以及采挖海砂;嚴格限制填海、圍海等改變海島岸線的行為,嚴格限制填海連島工程建設,禁止實體壩連島;工程建設應當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生態保護設施優先建設或者與工程項目同步建設的原則,并符合相關行業規劃。
改善人居環境。支持海島淡水儲存、海水淡化和島外淡水引入工程設施的建設;采取防止臺風、風暴潮、海冰和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侵襲的措施,保障居住安全;開發建設優先采用風能、海洋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和雨水集蓄、海水淡化、污水再生利用等技術;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服務等社會事業發展,滿足海島居民不斷提高的生活需要。
(三)適度利用無居民海島
無居民海島應當優先保護、適度利用。按照無居民海島的主導用途,分別提出海島保護的總體要求。
旅游娛樂用島。倡導生態旅游模式,突出資源的不同特色,注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協調,各景區景觀與整體景觀相協調,旅游設施的設計、色彩、建設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合理確定海島旅游容量,落實生態和環境保護要求;嚴格保護海島地形、地貌,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土保持,提高植被覆蓋率;鼓勵采用節能環保的新技術。
交通運輸用島??茖W分析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合理用島規模,制定不同的控制指標,集約、節約用島,最大程度降低對海島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措施同步進行,制定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嚴格限制炸島、炸礁、開山取石、填海連島等開發利用活動。
工業用島。工業用島的規劃與建設應當與自然景觀和諧一致;實施清潔生產,建設污水處理場或設施,實現中水循環利用;工業廢物要進行無害化處理、處置,危險廢棄物應當集中外運;工業廢氣應當按規定凈化后達標排放;在工業建設和生產過程中對海島生態造成破壞的,應當進行修復。
倉儲用島。根據建設規模、建筑形式和倉儲內容合理確定倉儲區的建設用島面積;合理利用周邊海域空間資源,盡量減少對海島地形、地貌和原生植被等自然風貌的破壞,減少對海島岸線的占用;建設造成島體裸露及生態破壞的,應當予以修復;倉庫以多層為主,限制敞開式倉儲模式。
漁業用島。根據環境與資源的承載量,科學合理的安排漁業設施建設規模,適當控制圍海用島養殖方式;倡導生態增養殖技術,減小水產養殖對海島周邊海域水體的污染;鼓勵發展休閑漁業;集中處理和外運海島上的廢棄漁業生產設施;加強對海島周邊海域水質的監視監測。
農林牧業用島。調控管理農牧業規??偭亢桶l展方向;農林牧業生產應當節約用水,保護海島植被,促進水源涵養;引入外來物種應當經過科學論證,防止引進有害物種造成生態災害;嚴格保護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嚴格限制建筑物和設施建設。
可再生能源用島。統籌安排和綜合利用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工程設施的建設應當科學論證、合理選址,保持與海島景觀相協調,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城鄉建設用島。嚴格限制填海連島活動,確需實施的,應當經過科學論證;科學發展、統籌規劃,綜合平衡和控制區域開發強度;保護海島植被、淡水、沙灘、自然岸線、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及周邊海域的紅樹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
公共服務用島。支持利用海島開展科研、教育、監測等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活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妨礙公共服務活動的正常開展,禁止損毀或者擅自移動公益設施;開展公共服務活動應當控制建筑規模,不得造成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破壞。
保留類海島。保留類海島應當保持其自然生態原始狀態,防止海島資源遭到破壞;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在保留類海島采集生物和非生物樣本,或者進行采石、挖海砂、采伐林木以及進行生產、建設、旅游等活動。
四、海島分區保護
依據海島分布的緊密性、生態功能的相關性、屬地管理的便捷性,結合國家及地方發展的區劃與規劃,立足海島保護工作的需要,注重區內的統一性和區間的差異性,將我國海島分為黃渤海區、東海區、南海區和港澳臺區等4個一級區進行保護。
(一)黃渤海區
黃渤海區共有海島700多個,是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省市海洋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是北方內陸地區由海與外界聯系的窗口,對于北方內陸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輻射意義和區位意義。按照海島分布特征將黃渤海區劃分為長山群島及遼東沿岸區、渤海區、廟島群島區、環山東半島區、江蘇沿岸及輻射沙洲區五個區。
1.長山群島及遼東沿岸區
規劃范圍包括丹東市鴨綠江口至大連市老鐵山角的毗鄰海域內的所有海島。該區域共有海島194個,其中有居民海島28個,無居民海島166個。該區域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
規劃重點保護外長山列島附近的邊遠海島,開展海洋島、南坨子、大門頂等邊遠海島生態養護工作;加強石城島黑臉琶鷺保護區、長海海洋珍稀生物、海王九島等保護區建設和生態海島建設,選劃并建成一批有特色的海島保護區;發展海島生態旅游及周邊海域放流、增養殖,逐步建成以獐子島為龍頭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和以大長山島、小長山島、廣鹿島為中心的旅游度假勝地;與遼寧沿海經濟帶戰略相銜接,加強長山群島及遼東沿岸區海島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海洋島補給中轉基地建設。
2.渤海區
規劃范圍從大連市老鐵山角起,沿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分布,至煙臺蓬萊角。該區域共有海島271個,其中有居民海島8個,無居民海島263個。該區域具有漁業資源、旅游資源、港址資源和鹵水資源等多種重要資源。
規劃重點保護沙泥島及其周圍海域生態環境,加強大連斑海豹等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積極應對海平面上升、河流徑流量變化對沙泥島的影響,實施海岸防護、島陸生態建設、海島修復等工程;積極防控海上油污染對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的破壞;發揮唐山灣三島、菊花島、灤河口諸島和大連沿岸海島等的區位優勢和旅游資源優勢,逐步建成環渤海海島生態旅游圈;與遼寧沿海經濟帶、曹妃甸循環經濟示范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相協調,促進以長興島、曹妃甸為中心的臨港工業區和濱州、東營、濰北、萊州臨港產業區海島循環經濟的發展。
3.廟島群島區
規劃范圍包括渤海、黃海交匯處的渤海海峽內的海島,由南長山島、北長山島、廟島、砣磯島等32個海島組成,其中有居民海島10個,無居民海島22個。該區域是渤海潮汐通道和鳥類遷徙通道,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潮汐發電資源和生態旅游資源。
規劃重點加強特殊用途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保護,加強山東長島、廟島群島斑海豹等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選劃并建設一批有特色的海洋特別保護區;建設生態型海島,推進大竹山島、螳螂島等無居民海島生態養護;嚴格控制航道周邊海島岸線開發活動,保護設置在海島上的助航導航設施,保障渤海門戶航道安全;逐步建成以砣磯島、大欽島、小欽島、南隍城島、北隍城島為中心的多元、立體現代化生態漁業基地;支持以南、北長山島為中心的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建設。
4.環山東半島區
規劃范圍包括從煙臺市蓬萊角起延伸到魯蘇交界的繡針河口山東省管轄海域范圍內的海島。該區域共有海島210個,其中有居民海島20個,無居民海島190個。該區域漁業資源和旅游資源豐富。
規劃重點加強鏌铘島、蘇山島、潮連島等領?;c海島的保護,推進海島保護區建設;促進養馬島、田橫島、靈山島等海島生態旅游業發展,開展生態受損海島的修復工作;加強對綠潮(滸苔)的防范治理;加強海島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立遠洋捕撈和科考補給中轉基地,為進行遠洋捕撈、大洋科考和海上運輸等活動的船舶提供能源、淡水和食物等補給服務。
5.江蘇沿岸及輻射沙洲區
規劃范圍包括分布于江蘇沿海區域的海島及輻射沙洲群。該區域共有海島15個,其中有居民海島4個,無居民海島11個。輻射沙洲群南北長200千米,東西寬140千米,面積約22470平方千米,包括太陽沙、冷家沙、腰沙、外磕腳、麻菜珩等沙洲。該區域擁有豐富的海涂資源、水產資源、港口資源和旅游資源等。
規劃重點實施麻菜珩、外磕腳等領海基點海島保護工程;有效保護基巖海島地形、地貌、動植物資源及人文景觀資源;選劃建設秦山島生態保護區、鴿島海蝕地貌保護區、東西連島沙生植物保護區、竹島蝮蛇保護區;與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相協調,強化輻射沙洲區的保護性開發,充分利用海島岸線資源,挖掘建設深水港口,有效拓展港口作業空間,支持徐圩港區、西太陽沙人工島及港口建設。
(二)東海區
東海區共有海島4200多個,海島數量最多,分布跨度廣。東海區地理位置開闊,是我國對外經濟開放的門戶,對于中西部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輻射意義和區位意義,一些邊遠海島區位重要,具有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戰略意義。按照海島分布特征將東海區劃分為長江口-杭州灣區、舟山群島區、浙中南區和福建沿岸區四個區。
6.長江口-杭州灣區
規劃范圍為長江口區域上海轄區內海島以及上海蘆潮港燈標至浙江甬江口東側長跳嘴一線以西海域內諸島。該區域共有海島74個,其中有居民海島4個,無居民海島70個。該區域具有港口航道和生態旅游等特色資源。
規劃重點保護佘山島等領?;c海島;加強九段沙、金山三島等保護區建設;維護大巫子山、下盤山、七里峙等海島上的航標、燈塔等公益設施的正常使用;發展以崇明島和杭州灣內海島為代表的現代海島生態旅游業;服務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支持發展港口航運業、臨港工業以及以長興島為代表的海洋裝備制造業。
7.舟山群島區
規劃范圍包括上海蘆潮港燈標至浙江甬江口東側長跳嘴一線以東的舟山市管轄區域內海島。該區域共有海島1258個,其中有居民海島139個,無居民海島1119個。該區域具有豐富的深水岸線、旅游和漁業資源。
規劃重點保護兩兄弟嶼、海礁、東南礁等領?;c海島;加強五峙山、馬鞍列島、中街山列島等保護區的建設管理;修復受損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發展海島特色生態旅游業和生態漁業;完善舟山島定海西碼頭、沈家門等中心漁港的配套設施建設;支持港口航運、物流及臨港工業發展;支持舟山群島新區建設。
8.浙中南區
規劃范圍包括浙江甬江口東側長跳嘴以南區域內海島。該區域共有海島1559個,其中有居民海島99個,無居民海島1460個。該區域具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和旅游資源。
規劃重點保護漁山列島、臺州列島、稻挑山等領?;c海島及其周邊海域;加強韭山列島、南麂列島、漁山列島和西門島等保護區的建設管理;支持以港口航運、物流及臨港工業、海產品精深加工業、海洋漁業、旅游業為重點的海洋產業帶建設;建設象山港灣海島旅游娛樂區,支持洞頭、南麂等海島生態旅游發展。
9.福建沿岸區
規劃范圍包括福建轄區內的所有海島。該區域共有海島1374個,其中有居民海島101個,無居民海島1273個。該區域主要有漁業資源、旅游資源、港口資源和海洋能資源等。
規劃重點保護東引島、東沙島、牛山島等領?;c海島;保護紅樹林、珊瑚礁等典型海島生態系統;加強日嶼島、臺山列島等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積極推進廈門島、湄洲島、海壇島、東山島及大崳山島等海島旅游景觀建設,發展海島旅游業;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政策相銜接,促進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支持臨港與臨海工業、港口航運業、海洋漁業、海洋新興產業發展;以平潭、東山、湄洲、瑯岐、三都、江陰、大嶝、紫泥等建制鄉以上海島保護開發為重點,拓展海峽兩岸交流合作。
(三)南海區
南海區共有島礁1800多個,分布范圍廣闊,區位優勢明顯,具有豐富的生物、油氣、礦產等資源,是連接東北亞-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中東地區的交通樞紐,具有重要的權益、安全價值。根據海島區位分布特征將南海區劃分為粵東區、珠江口區、粵西區、廣西北部灣區、海南島區、西沙群島區、中、南沙群島區等七個海區。
10.粵東區
規劃范圍包括自閩粵交界的大埕灣至大鵬灣東部海區內的海島。該區域共有海島322個,其中有居民海島12個,無居民海島310個。該區域具有豐富的珍稀物種、漁業、旅游和深水岸線等資源。
規劃重點保護南澎列島、針頭巖等領?;c海島;保護大亞灣內海島珊瑚礁、南澎列島生物多樣性;加強海島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成以大、小三門和南澳島為中心的生態旅游度假基地;促進南澳島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推動生態經濟區發展;合理利用純洲、芒洲、馬鞭洲等海島深水岸線資源,發展海島交通運輸及物流倉儲業。
11.珠江口區
規劃范圍包括從高欄列島至大鵬灣海域內的海島。該區域共有海島185個,其中有居民海島14個,無居民海島171個。該區域港口資源和航道資源豐富。
規劃重點保護佳蓬列島等領?;c海島;加大內伶仃島、淇澳島、大襟島等海島珍稀動植物資源及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相協調,加強海島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龍穴島、高欄島等大型深水港口及臨海工業建設;推動淇澳島、野貍島、九洲列島等海島旅游區建設;發展萬山列島、蜘洲列島等海水增養殖業;促進橫琴島生態經濟建設。
12.粵西區
規劃范圍包括從黃茅海以西至粵桂交界處海域內的海島。該區域位于珠江口西側,共有海島252個,其中有居民海島18個,無居民海島234個。該區域海島植被覆蓋良好,自然資源豐富,擁有較好的港口及旅游資源。
規劃重點保護圍夾島、大帆石等領海基點海島;加強陽西大樹島、新寮島、南鵬列島等典型海岸地貌景觀和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在上川島、下川島、海陵島等發展生態旅游、海上運動、度假療養、休閑漁業、郵輪旅游等多元化旅游產業;促進新寮島風力發電、海水淡化等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建設粵西沿海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和東海島海洋綜合開發示范區。
13.廣西北部灣區
規劃范圍包括廣西轄區內的所有海島。該區域共有海島651個,其中有居民海島11個,無居民海島640個。該區域擁有豐富的港口資源、旅游資源和海洋生物資源。
規劃重點加強潿洲島、北侖河口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開展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特殊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修復;開發海島生態旅游,支持潿洲、斜陽兩島的休閑度假旅游島建設,發展以“七十二涇”為主的海島生態旅游;合理利用海島深水岸線資源,發展海島交通運輸及物流倉儲業。
14.海南島區
規劃范圍包括海南島及周邊海域內海島。該區域共有海島181個,其中有居民海島12個,無居民海島169個。該區域資源豐富,擁有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熱帶季雨林等多種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生態環境優越,旅游資源優勢明顯。
規劃重點保護鶯歌嘴、感恩角、四更沙角等領?;c海島;加強大洲島、三亞珊瑚礁等自然保護區內海島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戰略相銜接,加快開發海島旅游資源,完善海島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西瑁洲島、蜈支洲島等海島的開發利用模式,科學發展瓊南和瓊東海島生態旅游。
15.西沙群島區
規劃范圍包括宣德、永樂群島等30多個島礁,位于南海中部、海南島的東南方。該區域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生物資源和油氣資源。
規劃重點保護領?;c海島;推進甘泉島、東島、西沙州、金銀島的保護區建設,保護海島植被和海龜、海鳥、珊瑚礁等生物物種資源;實施中建島、永興島、北礁、浪花礁、華光礁、盤石嶼、玉琢礁等珊瑚礁生態修復工程;推進海島補給中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積極穩妥開放開發西沙群島旅游產業;開展養殖和遠洋捕撈等漁業生產活動;積極穩妥推進海洋石油資源勘探開發;開展海水淡化、可再生能源發電、垃圾污水處理及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16.中、南沙群島區(略)
(四)港澳臺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