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海上安全警示日,為進一步提高公眾海上安全出行意識,營造濃厚的安全生產氛圍,煙臺市海事局結合多年經驗,對破解冬季季風防抗難題上進行了經驗分享。
據悉,渤海灣冬季季風頻繁,其影響力不亞于臺風對中國南部海域的侵害;長島漁家樂尤其是地處渤海灣“C”型海岸構架南岸尖端的煙臺海域,受渤海海峽狹管效應影響,迎面侵襲的冬季季風在此疊加生成巨浪,極易誘發海上險情事故。
海上安全警示日 海事局分享冬季季風防抗經驗
為從根本上解決冬季季風防抗難題,煙臺海事局從規律性研究入手,切實找準小型過路船、錨泊船安全管理問題并對癥下藥;同時立足創新,自主研發了船舶交通管理值班輔助系統,實現了險情的提前預警預防和及時發現處置,形成了有效的從碼頭、錨地到近海航路的梯次防控格局。近一個月來,煙臺海域多次遭受10級大風侵襲無事故。
重中之重 突出渤海灣客船監管
煙臺轄區有各類客運航線20多條,每年有千萬名旅客和百萬臺車輛乘船往來。其中包括煙臺至韓國平澤、仁川、濟州島3條國際航線;煙臺至大連、煙臺至旅順、蓬萊至旅順3條省際航線;蓬萊至長島、龍口至桑島、芝罘灣至崆峒島3條陸島航線;以及長島至廟島、北部五島等10多條島島航線,客運安全保障任務十分艱巨。
煙臺海事局局長徐增福告訴記者,“客船列‘四類重點船舶’之首,渤海水域列‘六區一線’重點水域之先;防抗冬季季風必須把渤海灣客船安全放在首位,重點在大風的預警預防上狠下功夫;長島旅游攻略只有執行規定不打折扣,落實措施一絲不茍,才能牽牢客船安全這個‘牛鼻子’,最終贏得季風防控的主動權。”
為避免客船惡劣天氣冒險開航,山東省規定海面風力7級及以上時,從事港口旅客運輸服務的港口經營人不得允許旅客、車輛上船,特別是煙臺至大連等省際客船單次航行時間六七個小時,因此每逢7級以上的大風天氣時,海事部門將在大風來臨前8個小時取消省際航線客船的開航計劃。
煙臺海事局指揮中心主任朱孔杰介紹,“為了減少客船航行途中遭遇大風可能,煙臺、大連兩地海事部門建立了天氣預報相互通報機制,任何一方預報的海域風力在7級以上時,客船就要提前停航。另外,我們還通過許多海島氣象站和過往船舶來強化風力實測,一旦遇有7級以上的突風,就及時向在航客船和所屬船公司通報以策安全。”
朱孔杰說,“對于航程不到1個小時的陸島航線,當地海事與氣象部門均建立了聯動機制,遇有大風天氣時實行氣象分段精準預報,風力變化情況可精確到開航前半個小時,海事部門依據最新氣象下達客船計劃,從而避免了無謂停航?!?
扼制事故 突出小型過路船防控
近年冬季,山東北部海域發生了“新晨光18”輪、“興龍舟65”輪等小型過路船翻沉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此,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要求“全力做好寒潮大風的預防預控工作,像抓客船安全一樣,把貨船防抗寒潮大風工作抓實抓細,盡量減少船沉人亡事故發生”。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思路對頭,方法得當,措施得力。為了找準小型過路船事故隱患,煙臺海事局深入開展了《山東北部海域冬季大風天氣小型過路船舶安全管理研究》,課題組成員采取現場調研、公司調研和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掌握了目前小型過路船舶冬季防抗大風的基本狀況。同時,通過對山東北部海域通航環境和氣象海浪特點分析,長島漁家樂旅游小型過路船舶險情、事故規律統計和原因分析,運用風險管理理論,找出船舶交通安全風險源,對風險源進行評估和控制,健全完善相應制度,特別是提出了建立渤海灣“四聯”機制,即信息資源聯網、風險隱患聯防、動態監管聯控、執法應急聯動,最終形成小型過路船舶監管合力。
如,大風來臨前,須重點強化小型船舶貨艙艙蓋風雨密、關鍵性機電設備、消防救生設備,貨物裝載、平艙和系固的管理,以及船員實操和應急反應能力的檢查,對不符合開航條件的船舶堅決不予放行。大風影響期間,通過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強化小型過路船舶監控:依據船舶載貨、船齡等因素對小型船舶進行安全風險評估,找出高風險、較高風險等級的小型船舶,VTS在電子海圖上進行分類標識,重點監控;依據小型船舶風險等級,差異化抽查小型船舶值班情況。
山東海事局局長袁宗祥全程參與該課題評估后認為,“近些年山東轄區小型過路船舶發生多起重大事故,‘小船闖大禍’現象突出,課題中提到的‘四聯’等措施對于小型過路船舶監管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下一步,結合小型過路船舶課題提出的監管措施,研究建立針對砂石船等小型船舶的‘四聯八環’長效監管機制,切實做好小型過路船舶安全監管工作?!?
防患未然 確保錨泊船避風安全
煙臺轄區地處山東半島北部沿海水域,共有21處對外公布的錨地和1個船舶習慣錨泊區。由于北面臨海,受冬季北風、西北風影響,船舶錨泊避風效果較差。冬季寒潮大風期間,錨泊船舶多時可達200余艘,部分錨地拋錨船數量超出錨地容量的3倍以上,加上沿海淺水區多、養殖區密集,且存在海底光纜、電纜、自來水輸水管道等復雜因素,船舶錨泊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為找準錨泊船事故隱患,煙臺海事局去年以來專門開展了《山東北部海域冬季大風天氣錨泊船舶安全管理研究》,并將課題研究成果及時轉化,針對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補救等工作實際,歸納提煉出錨泊船管理“八環工作法”,打造了錨泊船從計劃拋錨-—選擇錨位-—起錨開航的整個過程環環相扣的安全鏈條。
錨泊船管理“八環工作法”主要包括氣象跟蹤、預警發布、資料搜集、分類標識、安全評估、四級監控、抽查點名、應急處置8個關鍵環節。氣象跟蹤是及時接收專業氣象、海浪實況速報;觀察實測海面風浪實況。預警發布是指及時播發海上風險預警信息、航行安全信息。資料搜集重點搜集記錄船舶及其代理人的手機號碼,核實船舶載貨情況。分類標識是對客船、危險品船、小型貨船在監控顯示器上分類重點標識。安全評估重在掌握錨地通航環境,評估錨泊安全狀況,合理安排、調整錨泊位置。四級監控是根據風力情況分級對小型船舶、中型船舶及大型船舶采取針對性的監控措施山東長島。抽查點名是在大風期間,抽查錨泊船舶值班情況及防抗措施。應急處置是當船舶發生走錨險情時,及時采取處置應對措施,避免次生事故發生。
自去年錨泊船管理“八環工作法”推行以來,煙臺海事局先后開展安全評估12次,評估船舶627艘次,排查確定高風險船舶175艘次,及時發現并成功處置“小康1”輪等28艘船舶走錨險情,組織轄區1300余艘次錨泊船舶成功防抗11次7級及以上大風天氣,期間未發生一起船舶錨泊安全事故。
朱孔杰說,“對于航程不到1個小時的陸島航線,當地海事與氣象部門均建立了聯動機制,遇有大風天氣時實行氣象分段精準預報,風力變化情況可精確到開航前半個小時,海事部門依據最新氣象下達客船計劃,從而避免了無謂停航?!?
扼制事故 突出小型過路船防控
近年冬季,山東北部海域發生了“新晨光18”輪、“興龍舟65”輪等小型過路船翻沉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此,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要求“全力做好寒潮大風的預防預控工作,像抓客船安全一樣,把貨船防抗寒潮大風工作抓實抓細,盡量減少船沉人亡事故發生”。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思路對頭,方法得當,措施得力。為了找準小型過路船事故隱患,煙臺海事局深入開展了《山東北部海域冬季大風天氣小型過路船舶安全管理研究》,課題組成員采取現場調研、公司調研和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掌握了目前小型過路船舶冬季防抗大風的基本狀況。同時,通過對山東北部海域通航環境和氣象海浪特點分析,小型過路船舶險情、事故規律統計和原因分析,運用風險管理理論,找出船舶交通安全風險源,對風險源進行評估和控制,健全完善相應制度,特別是提出了建立渤海灣“四聯”機制,即信息資源聯網、風險隱患聯防、動態監管聯控、執法應急聯動,最終形成小型過路船舶監管合力。
如,大風來臨前,須重點強化小型船舶貨艙艙蓋風雨密、關鍵性機電設備、消防救生設備,貨物裝載、平艙和系固的管理,以及船員實操和應急反應能力的檢查,對不符合開航條件的船舶堅決不予放行。大風影響期間,通過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強化小型過路船舶監控:依據船舶載貨、船齡等因素對小型船舶進行安全風險評估,找出高風險、較高風險等級的小型船舶,VTS在電子海圖上進行分類標識,重點監控;依據小型船舶風險等級,差異化抽查小型船舶值班情況。
山東海事局局長袁宗祥全程參與該課題評估后認為,“近些年山東轄區小型過路船舶發生多起重大事故,‘小船闖大禍’現象突出,課題中提到的‘四聯’等措施對于小型過路船舶監管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下一步,結合小型過路船舶課題提出的監管措施,研究建立針對砂石船等小型船舶的‘四聯八環’長效監管機制,長島旅游切實做好小型過路船舶安全監管工作。”
防患未然 確保錨泊船避風安全
煙臺轄區地處山東半島北部沿海水域,共有21處對外公布的錨地和1個船舶習慣錨泊區。由于北面臨海,受冬季北風、西北風影響,船舶錨泊避風效果較差。冬季寒潮大風期間,錨泊船舶多時可達200余艘,部分錨地拋錨船數量超出錨地容量的3倍以上,加上沿海淺水區多、養殖區密集,且存在海底光纜、電纜、自來水輸水管道等復雜因素,船舶錨泊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為找準錨泊船事故隱患,煙臺海事局去年以來專門開展了《山東北部海域冬季大風天氣錨泊船舶安全管理研究》,并將課題研究成果及時轉化,針對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補救等工作實際,歸納提煉出錨泊船管理“八環工作法”,打造了錨泊船從計劃拋錨-—選擇錨位-—起錨開航的整個過程環環相扣的安全鏈條。
錨泊船管理“八環工作法”主要包括氣象跟蹤、預警發布、資料搜集、分類標識、安全評估、四級監控、抽查點名、應急處置8個關鍵環節。氣象跟蹤是及時接收專業氣象、海浪實況速報;觀察實測海面風浪實況。預警發布是指及時播發海上風險預警信息、航行安全信息。資料搜集重點搜集記錄船舶及其代理人的手機號碼,核實船舶載貨情況。分類標識是對客船、危險品船、小型貨船在監控顯示器上分類重點標識。安全評估重在掌握錨地通航環境,評估錨泊安全狀況,合理安排、調整錨泊位置。四級監控是根據風力情況分級對小型船舶、中型船舶及大型船舶采取針對性的監控措施。抽查點名是在大風期間,抽查錨泊船舶值班情況及防抗措施。應急處置是當船舶發生走錨險情時,及時采取處置應對措施,避免次生事故發生。
自去年錨泊船管理“八環工作法”推行以來,煙臺海事局先后開展安全評估12次,評估船舶627艘次,排查確定高風險船舶175艘次,及時發現并成功處置“小康1”輪等28艘船舶走錨險情,組織轄區1300余艘次錨泊船舶成功防抗11次7級及以上大風天氣,期間未發生一起船舶錨泊安全事故。
創新求變 確保險情早發現早處置
“險情處置高效的關鍵在于早發現、早判斷、早處置,以往我們得到船舶險情信息途徑,一是接收船舶或有關單位報告,時間略有延遲;二是VTS值班員通過屏幕判斷,但轄區船舶數量眾多,監控難度大。如何進一步提高VTS值班效能,主動發現船舶異常行為,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煙臺VTS值班輔助系統’的初衷?!睙熍_船舶交通管理中心負責人王志利如是說。
近日,國內領先的“煙臺VTS值班輔助系統”投入使用。該系統共分為信息資源整合、值班規范化、交管輔助決策、船舶異常行為監測、智能信息播報等5個模塊,通過數據驅動結合知識驅動形成的特有船舶行為識別技術,為VTS值班賦予了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輔助能力。
以信息資源整合模塊為例,煙臺海事局打破了傳統VTS系統的信息孤島,綜合應用了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船舶主動播報數據、船舶動態2.0中船舶資料庫和博懋公司的船舶資料庫,實現了裝有AIS Class A船舶信息的100%準確識別,裝有Class B船舶(主要是漁業船舶)82%的識別率,解決了原本VTS系統中船舶識別準確性差的問題。同時聯系各方,引入了進口岸申報、作業計劃、簽證信息、查驗信息、滯留船舶信息、重點跟蹤船舶信息和協查船舶信息;接入了專業氣象、水文預報及潮高即時數據供值班人員參考,解決了過去值班員對船舶詳細情況了解不夠,對天氣海況掌握不準等問題。
特別以船舶異常行為監測模塊為例,通過大量分析VTS和AIS系統記錄的船舶航行歷史數據,自動發現各種異常行為,主要包括:區域異常,如偏離航道或習慣航路、進入某類船舶通常不會進入的區域;速度異常,如航速超出正常范圍、加減速行為反常、非正常拋錨;時間異常,如被禁止或不適宜夜航的船舶夜航;航向異常,如不按照分道通航制要求航行、在非習慣轉向區域轉向、轉向的角度或速度反常、有類似搜救的轉向行為;以及船舶AIS信號異常關閉等其它情況。通過對異常的早發現、早處置,最大限度地消除隱患,減少船舶事故的發生。
冬季季風防控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以事先預警預防和事中控制為主,以事后補救為輔。為進一步提升整體防控能力和水平,煙臺海事局還充分借鑒防抗臺風經驗,把防臺預案及工作措施移植到冬季季風防控。
煙臺海事局局長徐增福告訴記者,“季風防控容不得絲毫大意和半點馬虎,必須如履薄冰壓實責任,從嚴從細一抓到底,力求萬無一失,要以安全、便捷、暢通的水上交通態勢,來回報各級政府和廣大百姓的熱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