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山東省以青島為龍頭城市,帶動周邊部分城市經濟發展為首要目的的經濟規劃特區。以青島對國際、濟南對國內的經濟發展綱領實施的省內一體化經濟快速提升方針。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打造中日韓自由貿易先行區
2011年1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長島漁家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國函[2011]1號文件,這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黃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經濟引擎、環渤海經濟圈南部隆起帶、貫通東北老工業基地與長三角經濟區的樞紐、中日韓自由貿易先行區。以遵循海陸統籌、海洋開發與保護并重、集中集約用海和綜合配套改革的原則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地理優勢
海岸線長3000多公里 擁有海灣200余處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城鎮體系規劃范圍南起日照市,北至濱州市,包括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日照、東營和濱州七市以及臨沂市莒南、淄博市高青、德州市樂陵、慶云四縣市的全部行政范圍。
山東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線長3000多公里,占全國的1/6。擁有海灣200余處,其中優良港灣70余處,長島旅游攻略海岸2/3以上為基巖質港灣式海岸,是我國長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預選港址最多的岸段。此外,山東省海洋科技優勢得天獨厚,是全國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區”,擁有海洋科研、教學機構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一大批國內一流的科研、教學機構,1萬多名海洋科技人員,占全國同類人員的40%以上。而經過近20年“海上山東”的建設,山東沿海地區已經形成了一系列海洋產業隆起帶,具備較強的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基礎。
政策優勢
國家現有海洋資源勘探專項向山東傾斜
山東省加緊落實國家關于遠洋捕撈等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海洋資源勘探的投入力度,國家現有海洋資源勘探專項向山東傾斜;落實國家風力發電增值稅優惠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太陽能、長島漁家樂旅游潮汐能等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財稅優惠政策;研究對區內符合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條件的城市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對區內符合條件的項目,在安排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時給予適當傾斜。并圍繞落實國家重點扶持政策,2011年山東省級財政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區內7市共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規劃以后每年省、市兩級財政專項資金都要有所增加,用于支持藍色經濟區建設。同時整合省級現有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列入規劃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海洋產業發展。加大對區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產業布局、項目審核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增強政府投資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特色產業
重點打造國家級全國重要的海洋牧場示范區
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方向,以發展海洋優勢產業集群為重點,強化園區、基地和企業載體功能,加快發展海洋第一產業,優化發展海洋第二產業,長島旅游大力發展海洋第三產業,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
現代水產養殖業:建設總體規模300萬畝以上的淺海優勢海產品養殖基地、200萬畝標準化池塘生態健康養殖基地和優質海水魚工廠化養殖基地和現代漁業示范區。
漁業增殖業:重點在萊州灣東部、廟島群島、崆峒列島、榮成、嶗山、即墨近海、海州灣北部等海域建設打造國家級全國重要的海洋牧場示范區。
現代遠洋漁業:重點培育榮成、壽光、蓬萊、黃島等遠洋漁業基地,把中國煙臺金槍魚交易中心打造成為國際性金槍魚產品集散地,建設一批海外綜合性遠洋漁業基地,提高參與國際漁業資源分配能力。
濱海特色農業:在濱海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蔬菜、優質果品、特色作物等高效農業,推進無公害農產品、山東長島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培育名牌產品,建設沿海農業休閑觀光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