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縣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長島縣代縣長李俊杰作了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不僅回顧過去五年長島縣取得的工作成績,同時也規劃了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標,并對2017年長島縣政府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2017年是長島縣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長島縣將深入貫徹落實縣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增強工作責任,強化工作措施,進一步打牢生態旅游度假島發展根基。長島縣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左右;城鎮居民和漁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8.2%。山東長島南北長山擬推環島慢行旅游 今年爭取接待游客373萬人次
山東長島南北長山擬推環島慢行旅游 今年爭取接待游客373萬人次
投資4.7億元建設三個千噸級碼頭
持續發力基礎建設。繼續推動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補短板、強功能。改善供水條件。投資2200萬元,完成廟島、砣磯、大欽海水淡化站建設,投用北三島船運淡水項目,配套建設3處蓄水池,讓偏遠海島吃上大陸水。完善供電網絡。投資1.4億元,實施西三島第二電源工程和北四島微電網項目,新建南北長山和高山島11條10千伏線路,完成南北長山15個漁村低壓臺區改造,打造堅強電網。疏通交通支點。投資4.7億元,完成長島港 3個千噸級碼頭和南海岸游艇港灣建設,更新建造5艘客運(滾)船舶,開工南龍須旅游休閑碼頭和砣磯防波堤改造工程,完善砣磯、大黑山、小欽、南隍城4個島嶼港口服務設施,恢復北四島交通班船,完成長島—旅順陸島交通航線安全評估、船型選定等基礎工作,繼續深化蓬長跨海通道前期工作,推動陸島交通提質轉型;力爭開工國道517線路面大修工程,積極做好國防公路立項前期工作,加快改善道路出行條件。
強化項目主體拉動,對年度投資11.5億元的35個重點項目,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強力抓開工、抓投資、抓投產,健全項目督導、考核和激勵機制,破解項目前期制約,打造項目建設“快車道”。年內,重點項目開工率達到100%。
改造建設3個漁村256戶棚戶區
深化規劃體系。編制實施海綿城市規劃和城區舊區、舊村修建性規劃,完成土地利用現狀總體規劃長島漁家樂(2016—2020)調整批復,啟用縣城區管線綜合規劃,科學指導城市開發建設。提升城鄉形象。堅持城市特色塑造和品質提升,有序推進樂園、南城等6個舊村改造,年內開工面積6.88萬平方米,完成3個漁村256戶棚戶區改造任務;開工東海岸啟動區和西海岸部分商業區,完成東海岸安置區建設和南海岸土地整理,積極推進南部新區填海造地前期工作。大力開展“清潔家園、美麗漁村”行動,啟動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試點,完成砣磯鎮鄉村連片治理項目,改造漁村無害化衛生廁所739戶,實施10個漁村“六化”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六化”三年提升任務。大力開展綠化美化,新增綠化面積13.2萬平方米。加強城市管理。積極推進房地產去庫存,研究出臺商品房貨幣化安置辦法,落實漁民進城購房財政補貼政策;優化城區公交線路,方便群眾出行;依托“數字城管”平臺,大力實施市容環境綜合整治,著力在網格化、精細化、長效化上建章立制,切實解決好城市管理“一陣風”問題;扎實開展城市違建治理三年行動,堅決遏制亂搭亂建,讓城市形象更加文明有序。
新增就業再就業和漁村勞動力轉移500人以上
堅持逐年有投入、年年見成效,不折不扣完成年度總投資8200余萬元的11件為民服務實事,讓群眾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繼續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年內完成北山區南、城東社區、城西片區、海港區南4個片區綜合改造,配套完善供水、供暖管網。完善醫保體系,建立城鎮職工大病保險制度,將10種靶向藥和特效藥納入居民大病保險報銷范圍,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由420元提高到460元。全面推進教育改薄工作,更新縣鄉學校電教設施,開通砣磯、大欽小學遠程課堂,新建一校校園足球場,不斷增強教育素質。認真落實全市“十三五”支醫援建政策,為縣醫院和7處鄉鎮衛生院配備亟需醫療設備,投用城區查體中心,持續提升醫療救治水平。改建砣磯島、小欽島鄉村公路3公里,改善鄉村道路出行條件。改建大黑山島1處漁業安全停泊點,維修加固南五島航道漁業安全警示浮標,更新一批鄉村氣象顯示屏,提升基層漁業安全防范能力。
著力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全面落實就業創業各項扶持政策,年內新增就業再就業和漁村勞動力轉移500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5%以內。堅持兜底線、重普惠、提標準的民生導向,從必須辦、辦得了、辦得好的事情做起,不斷提升社保、救助、醫療、教育、扶貧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努力實現普遍惠及、人人享有。
新增海洋牧場生態方6萬畝
年內投資長島旅游攻略1.45億元開展生態綜合治理。持續修復島嶼、岸線、海域生態環境,全面完成廟島、小欽島、半月灣東海岸綜合整治修復和5個無居民島開發利用與示范項目,修復岸線5公里。提升污水垃圾處理能力,新建長園賓館、北城村、嵩前村和廟島4處污水處理設施,減輕水環境污染;建成投用廟島垃圾處理站,實現有居民島垃圾處理全覆蓋。加強大氣和揚塵綜合治理,讓“長島藍”成為海島持久生態名片。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新建海綿型小區和公園各1處。深化殯葬改革,做好火葬實施前的宣傳引導,年內完成火葬設施的選址、規劃和征地等前期工作。
強化科技孵化。加強與黃海所、水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契約合作,著力抓好貝、藻、魚等經濟品種的選育推廣和技術指導,夯實生態漁業發展根基。壯大“海上糧倉”。修復海洋物種資源,持續擴大增殖放流品種規模;推行立體化健康養殖模式,北五島重點加大海珍品底播增殖,穩定海帶放養規模,南五島和無居民島重點開展人工漁礁群建設,開發海上采摘、休閑垂釣等休閑漁業板塊。年內,新增海洋牧場生態方6萬畝。強化品牌創建。加強與知名企業、專業機構的市場合作和品牌運作,從源頭抓好海參等優質水產品養殖、加工標準規范,逐步建立全過程、可追溯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打響長島無公害海產品品牌。年內,實現漁業增加值12.8億元,同比增長4%。
開通旅游服務APP,一部手機游長島
全面拉開南北長山環島慢行旅游服務系統運營框架。陸上完成北長山段慢道建設,啟動南北長山全線服務區和電瓶車運營,完善沿線慢行系統標識和景區防護設施,新建九丈崖景區海洋科普館;海上重點開發長山尾至望夫礁區片趕海園、休閑漁業和游艇項目,拉長旅游縱深,帶動二次消費,打造集觀光休閑、餐飲購物、科普體驗等于一體的鏈式服務體系。大力推動海上游、競技游、低空游等體驗型業態發展。開通車由島“海上游”航線、釣魚島“休閑漁業”航線和林海烽山、西三島“低空游”航線,實施“海上游+保稅商品”直銷模式,啟動猴磯島和小竹山海釣基地運營,新建2艘豪華“海上游”船舶和2處海上大型垂釣平臺,投用一批休閑漁業船舶,繼續舉辦環島馬拉松賽事,策劃承辦海釣比賽等競技體育活動,積極推進地熱招商開發利用,讓游客樂享長島。
建成投用智慧旅游平臺一期工程,開通集導覽、咨詢、購票等于一體的手機旅游APP,逐步實現一部手機游長島旅游;完成北長山旅游購物中心主體工程施工,啟動樂園大街旅游商超綜合體建設,面向游客集中推出一批星級旅游餐飲購物場所,拓展旅游消費空間。全力營造和諧有序旅游發展環境。年內,接待游客373萬人次,實現旅游直接收入43.3億元、門票收入1.5億元,分別增長5.7%、11.9%和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