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傍晚,煙臺市長島縣黑山島老黑山上50多名游客過了“一把癮”:100多只環志后的蒼鷹、雀鷹、紅腳隼等候鳥被放飛天空。來自銀川的劉先生饒有興致地說:“原以為來這里就是玩海吃海鮮,能在海島森林里放飛猛禽真是意料之外,長島生態讓人倍感新奇!”
據長島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長范強東介紹,建設長島國際休閑度假島已上升到國家戰略,珍稀的自然生態是其發展不可或缺的價值砝碼。長島漁家樂目前,長島棲息著320多種鳥類、1.2萬條蝮蛇、600多頭斑海豹,及230多種貝藻魚類海珍品,原始形態的鳥島、蛇島、海豹島、鮑魚島和海參島等有10多個。這得益于長島將發展定位于后工業化特征生態智慧“國際島”,不斷保護優化陸上、岸線和水下生態。
走進南長山島烽山,隨嵐欺起伏的墨綠林海映入眼中。據范強東介紹,長島縣有大小島嶼32個,土層瘠薄,海風肆虐,淡水極缺,年平均降雨量僅300多毫米,原是無正常造林條件“不毛之地”。長島堅持“人育林、林涵水、水養人”理念,探索出大坑、大苗、大容器、大水量“四大”造林方法,營造出5萬畝生態林地,并對環山路、林緣帶、長島旅游沿線兩側進行“三條色彩帶”造林,打造“山體油畫”,實現各島綠化美化全覆蓋,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比解放初期增加120倍,年吸納CO2達52萬噸,除了吸納長島本身經濟社會發展中產生的全部17萬噸CO2以外,還可額外吸納35萬噸CO2,山東長島發展進入“負碳時代”。
“生態已成長島代名詞?!痹谀祥L山島西海岸旅游帶建設現場,該縣發改局長王尊清說:“這個投資100億的項目,就是要通過岸線生態修復來體現海島城市特色?!遍L島工業堅持污染重、耗能高、用水大項目“三不上”原則,沿岸80余家企業進行排污總量控制和轉化處理,投資3億元實施岸線拆遷改造、綠化美化亮化燈飾化等系列工程。投資3000萬元建立污水處理廠,實行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零排放,146公里海岸線恢復了原始生態風貌,100%海區達到國家一類海水標準。南、北長山島海上連接大壩將被斷開,新建的跨海大橋既可逐步實現連島“同城化”,也使兩島之間恢復水流循環,形成沿岸灘涂生態觀光長廊。
說起生態,漁民最大的感受是魚多了,招引來的游客更多了。搞近岸捕撈的漁民老鄒發現對蝦和刀魚比往年增多3成,游客們每天爭相購買嘗鮮,他說:“縣里一直搞藻類''大造林'',水下自然環境好,魚類就隨之回增,俺們收入也添了不少?!遍L島縣海洋漁業局漁業科長肖長興介紹,縣里近年投資5億多元,長島旅游攻略實施100萬畝藻類“海底森林”、100萬畝生態養殖基地“兩個百萬”工程,以海底投石、人工漁礁、種植海藻等手段增殖藻類80億多株,皺紋盤鮑、刺參等海珍品種達10多個,“海底森林”和生態養殖面積已分別達50多萬畝、70多萬畝,帶來渤海對蝦和刀魚等珍稀的漁業資源的回升,水下可再生資源提高30%以上。
如今,游客對獨特的長島生態分外眼熱。南隍城島漁民宋永波,在130畝貝藻兼養海區上創收360多萬元,畝均收入2.8萬元,創出比常規養殖增5倍多的高效紀錄,南隍城島成為游客體驗海島“生態探奇”目的地。長島縣旅游局長邢鵬說:“除了為漁民增收以外,也為游客提供海上觀光的平臺。所以,生態也是生產力,實現生態優勢和旅游休閑產業互動,是長島建設生態智慧''國際島''必趨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