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臺的成功交付為海洋牧場向深遠海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引領長島及周邊縣市海洋牧場裝備升級,推動全省“海上糧倉”建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將極大提升休閑海釣產業檔次,促進長島縣休閑海釣產業發展,實現現代漁業與旅游業服務融合發展。
“長島堅持生態紅線,持續在生態建設上發力,力求藍色漁業的增產增收。新型人工魚礁的投放和立體養殖的推行,是長島生態漁業發展的風向標。”海漁局局長周舉武介紹說,長島搶抓全省“海上糧倉”建設機遇,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建設全國優質高端水產品生產供應區、漁業轉型升級先行區、漁業科技創新先導區、漁業生態文明示范區。
在小竹山附近海域,海洋牧場平臺周邊,一塊塊以鋼鐵作為骨架,加掛水泥構件的梯型人工魚礁正在進行投放?!斑@是我們正在投放的新型人工魚礁,這種梯型人工魚礁我們已經投放600余座,海洋牧場面積達16500余畝?!遍L島佳益海珍品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昌利介紹說,這種新技術的利用不僅可以為魚、蝦和貝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還可以改善海洋環境,提高近海環境生物多樣性,提增了生態漁業發展的節奏與質量。
近年來,長島投資4.3億元實施了30萬畝海洋牧場建設,新建了南部海域4處人工魚礁群;長島漁家樂開展了與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完成了海域承載力和養殖容量調查,推行了立體生態生產模式和新品種示范養殖;規范了國家水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使用管理,啟動了水產加工企業“退城進園”工程,創建了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同時,以多種途徑加快生態漁業規模化、科技化、標準化、品牌化水平,形成全生態鏈、全產業鏈、全服務鏈“三鏈融合”現代漁業模式。大力培育漁業龍頭企業和漁業合作組織,支持漁業骨干企業上市融資,推廣“企業(合作組織)+基地+漁戶”發展模式,實施規模化經營。深化與科研院所契約式產學研合作,開展良種選育、新品種培育和新技術應用,推廣立體生態養殖模式,提高漁業生產科技含量,堅持科技化引領。
健全養殖容量、養殖技術、生產環境、產品質量等行業標準體系,嚴格“育種―養殖―加工―銷售”全流程操作監管、全過程質量追溯,長島漁家樂確保所有“長島產品”成為“放心產品”,推動更多“長島標準”成為“國家標準”,強化標準化建設。引導水產加工業向深加工轉變,堅持線下生產參觀、產品體驗和線上購物、配送相結合,發展直供直銷、漁超對接等現代流通業態,打響優質水產品牌,做好品牌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