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演現場,記者眼前一幅獨具漁家特色的景象:近處港灣里的如林船桅隨微波輕輕搖晃,船上斑斑燈火跟岸上舞臺的光影交相輝映。“過去在海上勞作時喊,現在是船邊上給游客表演,可俺漁民心里的那種勁頭一直沒變!”78歲的朱大相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島漁號的傳承人,他帶領幾十個爺們常年演唱“上網號”、“搖櫓號”等漁號,表演現場直接就在靠停漁船的碼頭,“漁船是景幕,海灘是舞臺,俺什么時候想樂呵了就來唱一段”。扭了40多年長島砣磯大秧歌的葉支樂,鑼鼓嗩吶一響,渾身精神頭,帶“漁味”的一招一式特惹眼,他說:“長島‘漁文化’離不得俺這些‘漁把式’!”
“好多到長島旅游的游客就是奔著‘漁文化’來的,每戶漁家都是一個展演館”,劉淑云是黑石嘴村的漁嫂,她不光在門前護坡墻上做了各種魚蝦貝螺小雕塑,還自編自唱漁家小調。像劉嫂一樣,眾多“長島漁家樂”業戶都在門前擺設了廢舊木船和漁網,院內晾曬海珍品,讓游客感到漁家特有的文化味。據了解,該縣已形成了小欽島“書畫島”、大欽島“美石島”、北隍城島“漁繡島”、砣磯島“愛心島”等為站點的特色“漁文長廊”,700多個“漁家樂”業戶成了展示“漁文化”的平臺,漁村入夜便游人熙攘,漁家小院燈紅笙歌,游客在聽漁家故事、扭漁家秧歌、品漁家小吃和喝漁家老酒中盡情歡樂?!褒堫^出水時要揚得沖,龍身掠海時要旋得猛,要舞出咱長島的龍勁來!”60多歲的王溝村漁民宋承堂一直在研究和領演“長島龍舞”。老宋介紹,長島“漁文化”在不斷融入著現代方式和內容,全縣10個居民島都建起了漁村文化站、文化大院和漁家書屋,建立了漁俗協會、奇石協會、漁戶劇團和呂劇票友會等10多個300多人的民間文化骨干隊伍,80多歲的老漁民和5歲漁童都是登臺獻藝“角兒”,靠著這些漁村“文化能人”開發出漁獵、漁繡、砣磯硯臺、古船模等20多個文化項目和產品,編演出《長島漁號》、《漁島漁嫂漁家樂》等節目在全國和省市展演中屢屢獲獎。
更多長島旅游資訊:去長島旅游網 www.www-999lt.com 長島漁家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