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之路不盡相同,也不可能相同,但紅色旅游助力脫貧攻堅應該是相通的。位于沂蒙老區的山東省沂南縣以發展紅色旅游為引領、以弘揚沂蒙精神為動力,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發揚釘釘子精神,探索總結出的扶貧理念、扶貧模式、扶貧做法為紅色旅游扶貧富民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同時,沂南樣本再次證明,紅色旅游扶貧富民大有可為。
沂蒙山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創的著名革命根據地之一,也是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全面勝利的重要戰略基地。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沂蒙根據地黨政軍民同心協力、浴血奮戰,熔鑄和形成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地處沂蒙山區腹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發源地和沂蒙紅嫂精神的誕生地。沂南縣總面積1706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96個村居,95萬人口。沂南縣紅色旅游資源富集,紅色故事數不勝數。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視察臨沂時強調:“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發展紅色旅游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了沂南縣在新時代發展紅色旅游、弘揚沂蒙精神、振興老區經濟的信心和決心。沂南縣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紅色旅游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凝心聚力,制定出臺了《紅色旅游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先后建成了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沂蒙山東旅游景區紅嫂紀念館、山東抗日民主政權紀念館、新立村紅色研學旅行體驗區、《跟著共產黨走》歌曲誕生地等一批紅色旅游景區;推出了黨性教育、歷史紀念、紅色影視、研學體驗等紅色旅游產品,探索了一條以紅色旅游支撐全域旅游、助力脫貧攻堅的發展路子。
聚焦脫貧攻堅,創新紅色旅游助力脫貧攻堅模式
沂南縣注重發揮紅色旅游潛在的綜合功能優勢,把發展紅色旅游作為產業扶貧的主攻方向之一,統籌考慮,系統推進,在旅游資源豐富、貧困人口密集的區域,連片規劃開發5處紅色旅游集中區作為脫貧攻堅的主陣地,涵蓋了60%以上貧困人口。探索出了以下五種紅色旅游扶貧模式。
“一區帶四員”模式(以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為例)
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位于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近年來,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大力實施產業扶貧,探索總結出一套“一區帶四員”模式。一是土地入股當社員。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先后流轉周邊5個村的2060畝土地,村民每畝獲年租金1000元,并在董家莊村和東坪村各流轉土地300畝,打造金銀花農業休閑園,實現村受益、戶增收。二是景區務工當職員。依托沂蒙紅嫂家鄉文化產業園區黨委,成立了勞務培訓服務中心和紅色旅游、群眾演員、工藝品加工等13個旅游產業相關的合作社。采用“景區提供崗位訂單、合作社提供勞動力名單、服務中心設置培訓菜單”的“三單聯動”模式,增強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的同時,也緩解了景區供需不匹配的用工難題,先后安置172名貧困群眾在景區實現務工就業。三是穿上戲服當演員。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已拍攝260余部影視劇,累計雇用群眾演員達到1.2萬人次,其中貧困戶3000多人次。四是售賣產品當店員。依托紅色旅游景區大量穩定客源,景區內及周邊開設店鋪21個,發展農家樂25家,各種時令瓜果、小商品等攤位50余處,蘋果、車頭梨等采摘園15家,當地群眾把原來不值錢的山楂、地瓜、山雞蛋等土特產品售賣給城里的游客,“山貨”受到城里人青睞的同時也身價倍增。曾經貧困落后的常山莊村變成如今集紅色旅游文化體驗、影視拍攝、休閑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被列為全國旅游扶貧示范項目,輻射帶動了景區周邊5個村共1400人實現了脫貧致富。
“一地生四金”模式(以馬泉休閑園為例)
馬泉休閑園位于沂南縣銅井鎮馬泉村,園區周邊有4個省定貧困村、7個插花村,貧困人口1417人。沂南縣引進山東吉利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流轉承包荒山,通過自有資金,利用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抵押貸款和縣里整合農業項目進行支持等手段,大搞整山治水、植樹造林,把昔日的荒山土嶺打造成為一座集休閑采摘、農業觀光、度假養生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休閑園區。生動體現了新時代“沂蒙精神”,實現了“一地生四金”。一是土地流轉獲租金。馬泉休閑園共流轉周邊村集體荒山、林地6600畝,以每畝每年1000元的租金,流轉村民土地616畝,涉及周邊11個貧困村,202戶貧困戶。二是園區務工掙薪金。園區與周邊村結對幫扶,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貧困戶分類指導,讓他們學到一技之長,到園區從事果園管理、果品加工、保安保潔、餐飲服務等工作。三是入社合作分股金。保泉、蒙泉等4個省級貧困村將上級200萬元產業扶持資金,折算為30%股份,與園區共建800畝櫻桃采摘園,獲得的收入主要用于村內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其他村以村內貧困戶150畝土地入股馬泉果樹種植合作社并根據經營情況獲取分紅。四是入園經營得現金。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帶動周邊38戶貧困群眾開辦了小商鋪、農家樂,旅游旺季時,貧困群眾在園區內及周邊賣土特產、烙煎餅賣小吃、搞手工制作等。在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同時,也豐富了園區業態。園區覆蓋的4個省定貧困村、7個插花村中,有9個村實現整體脫貧,其余2個村中80%的貧困戶實現了增收脫貧。
“村企共建”模式(以馬牧池鄉新立村為例)
新立村共有153戶、436口人,東鄰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是乳汁救傷員“沂蒙紅嫂”明德英的家鄉。近年來,借力紅色旅游,與山東廣匯集團沂蒙紅色影視基地開展“村企共建”,充分借助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的輻射帶動功能,合作成立了山東新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編制了《新立村紅色旅游發展建設規劃》,在山東新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帶動下成立了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新建民宿院落、煎餅體驗館、豆腐坊、蘋果體驗館、拓展基地、CS真人體驗基地等旅游項目,打造了“新立蘋果”“七彩煎餅”“黑小米”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搭建了電商平臺,引導村民開辦農家樂、采摘園和手工藝作坊等,拓寬增收渠道。為改善景區服務環境,村集體硬化道路3萬平方米,改廁119戶,新建便民服務中心和文化廣場,美化52戶家庭院落,成為紅色文化鮮明、鄉風民俗濃厚、體驗功能齊全的紅色旅游景區?!按迤蠊步ā蹦J?,使新立村實現了由沂蒙山貧困村到新型紅色旅游休閑度假區的初步轉型,紅嫂家鄉旅游區的充足客源為新立村提供了發展動力,新立村的旅游開發也為山東廣匯集團加快發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雙方實現了業態互補、合作共贏。今年,新立村將實現整體脫貧。
“共建共享”模式(以朱家林創意小鎮為例)
朱家林創意小鎮位于沂南縣岸堤鎮,覆蓋10個行政村1.6萬人,是蘇魯皖邊區省委所在地,山東省委黨校和抗日軍政干部學校建校誕生地,羅榮桓、徐向前等將帥在這里戰斗生活過,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作為臨沂市“一點兩區”脫貧攻堅主戰場,圍繞紅色旅游,通過山東省委黨校舊址重建,追憶紅色歷史,接受紅色教育,發展文創產業,做強休閑農業,體驗蓬萊長島漁家樂鄉村風情,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走出了“共建共享”扶貧的好路子。首先是合力共建。沂南縣成立特色鎮管理服務中心和國有朱家林鄉建開發公司,先期完成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獲得2.1億元資金支持;委托山東旅游規劃院和中國農科院進行小鎮整體規劃和產業規劃,吸引鄉伴文旅、山東燕筑及沂蒙茶圣園、蠶寶寶家庭農場等30多家經營主體和創客進駐;建成鄉村美學館、創客公寓、田園客廳等設施;規劃新建省委黨校沂南分校,將實現年培訓黨員干部10萬人次和新型農民2萬人次,打造紅色教育主陣地;融合匯聚鄉村創客、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建筑、電商物流等多種業態,形成多業態融合發展的生態圈,創意小鎮建設穩步推進。其次是成果共享。村集體和群眾共同參與小鎮建設,共享收益;分紅收益。村集體將閑置土地和山林入股開發公司,分享公司30%的利潤,村級收益的40%留作集體公益事業,60%用于村民分紅;務工收益。小鎮建設帶動村民務工就業200多人,其中安置貧困戶12人;經營收益。有自主創業愿望的12戶村民參與餐飲、民宿、農家樂等項目經營,其中4戶貧困戶年均增收2-3萬元;租賃收益。開發公司租賃村民閑置房屋40套,其中貧困戶22套,每套每年租金2000-3000元?!肮步ü蚕怼蹦J?,帶動規劃區內514戶貧困戶968名貧困人口今年全部實現脫貧。
“景區帶村”模式(以竹泉村旅游度假區為例)
竹泉村旅游度假區位于銅井鎮,抗戰時期,在這里發生了八路軍第一次主動攻擊日寇據點的銅井戰斗。景區由山東龍騰旅游集團發展有限公司投資開發,總投資1.56億元。建成了具有顯著沂蒙特色、泉鄉個性、竹鄉景觀、農家風情特色的沂蒙山區綜合性旅游目的地,帶動了周圍十幾個村的1萬多村民依靠旅游脫貧致富,成功實現了四個轉變。
一是老村變景區。竹泉村過去是典型的空殼村,村集體無收入,村內無產業。沂南縣立足竹泉村“翠竹、清泉、古村落”獨特資源優勢,秉承先保護后開發的原則,由投資商無償為村民建設新居,實現村莊整體搬遷;原村莊舊址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態風貌,將傳統手工技藝留下來,形成“沂蒙竹鄉、泉上古村”特色景觀。建成了一處新社區,開發了一處新景區,為村民找到一條依靠旅游業脫貧致富的好路子。二是土地變資金。按照1000元一畝的價格流轉景區周邊竹泉村、桃花峪村土地585畝,村集體增收25萬元,帶動了全村26戶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竹泉村二期紅石寨項目流轉范家莊土地1500畝一次性支付216萬元,且每年支付13萬元土地補償金,村民年增收816元,村集體年增收60萬元。閑置土地變成了“活資產”,村民享受旅游發展“大紅利”。三是村民變老板。景區的發展壯大,帶來每年百余萬的客流,有效帶動了村民就業與周邊旅游服務業的發展。目前,有120位周邊村民在景區直接務工;景區內還有商鋪114家,其中當地村民自主經營65家;全村經營民宿、農家樂達到90家,其中貧困戶經營12家。村民當起小老板,徹底顛覆沂蒙老區農民農忙時面朝黃土背朝天、農閑時外出打工的生活方式。四是新村變樂園。隨著旅游業發展,村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先后完成“改廚改廁”、亮化美化、環衛保潔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建設了集醫療衛生、社會管理、旅游服務、基層黨建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社區服務中心,游客與村民共享便捷服務。昔日封閉落后的貧困沂蒙山村變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樂園。目前,村內有超過80%的村民家庭主要收入依靠旅游,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2.2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富裕村。竹泉村相繼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等稱號。
強化服務保障,營造紅色旅游扶貧環境
堅持黨建引領
沂南的特殊優勢就是紅色文化、沂蒙精神,扶貧攻堅也是對黨員干部的考驗。沂南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基層山東旅游景點大全黨組織建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中之重來抓。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在健全村級黨組織設置的基礎上,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鏈全面建立黨組織,確保組織覆蓋、工作覆蓋,充分發揮黨組織凝聚群眾、激發活力、扶持產業的職責與優勢,讓各級黨員干部敢于擔當、主動作為,激發全縣干部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成立了沂蒙紅嫂文化產業園區黨委、馬泉旅游圈黨委、朱家林創意小鎮黨工委,在竹泉村等景區設立黨性教育示范點,凝聚黨員干部群眾力量,在產業規劃、土地流轉、事務協調、企業用工等方面發揮組織優勢,充分利用縣內紅色旅游資源現場教育、錘煉黨性,激發紅色旅游的活力,提高紅色旅游扶貧組織化水平。
堅持紅色旅游全域發展
沂南縣制定了《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堅持與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有效銜接,落實旅游業與土地利用、城鎮建設、生態保護等“多規合一”,形成全域化、系統化大旅游工作格局。一是突出金融支撐。爭取人居環境貸款3億元,6億元的交通道路資金,2.1億元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扶持資金,發行全國首單5億元扶貧效應債券,靠政策性資金集中發力,強力支持紅色旅游連片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建一個景區,富一方百姓,全縣先后打造國家4A級旅游景區5處、3A級旅游景區5處;針對貧困戶和新型經營主體,推出富民生產貸、富民農戶貸、富民發展貸、富民惠農貸4種金融服務產品,助力脫貧攻堅;爭取全國首筆2億元紅色旅游扶貧貸款,建立1億元旅游發展基金和市場營銷基金,對發展紅色旅游的貧困戶給予免抵押、免擔保扶貧小額信貸,享受財政全額貼息;對紅色旅游企業提供享受基準利率、年3%利率貼息、政府購買擔保的優惠政策,企業每簽約帶動1人脫貧可獲得5萬元貸款。二是建立協調聯動的市場監管機制。沂南縣抓住被列為首批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先行區的機遇,以紅色為魂、旅游為核、產業為本,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建立了“1+6+N”旅游綜合管理體制,設立“旅游工商分局”“旅游警察大隊”“旅游巡回法庭”“旅游物價巡查大隊”“旅游食長島民宿品安全巡查大隊”“文明旅游工作辦公室”;統籌完善旅游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多規合一”、全域旅游差異化考核等+N制度保障,形成旅游部門綜合協調下的“1+6+N”旅游綜合管理體制,為沂南打造綜合性全域休閑旅游目的地不斷注入新動力。三是優化服務環境。貫徹落實《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服務規范》,對全縣所有涉旅企業進行標準化培訓,推行“沂蒙民宿標準”體系,提升“好客紅嫂人家”品質,成功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縣;投資6億元建設紅色旅游專線,新建改建16條旅游交通道路,打造了以紅色旅游為主體,融合智圣文化、鄉村旅游、溫泉養生等業態的旅游精品線路4條;全域設置旅游標識牌,引進共享單車和電動租賃汽車、開通電商平臺、派駐旅游服務志愿者,兌現貧困戶經營民宿、農家樂、餐飲等扶持優惠政策,旅游商品網上銷售每單補貼1元,改廚改廁每戶補助1.6萬元,進一步提升旅游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四是培育業態,培訓創業。以“扶志”和“扶智”為抓手,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通過宣傳教育抓“扶志山東旅游攻略”,引導群眾“立志脫貧”,樹立懂感恩、知奮進、脫貧為榮的思想,促進“精神脫貧”。開通“就業創業一點通”,建立了貧困人口“技能工”大數據庫,采取定期技能培訓、就業創業培訓等辦法,從職業教育、農技推廣、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免費對貧困戶開展技能培訓,累計培訓2890人,通過“扶智”讓貧困戶走上“能力脫貧”之路。按照星級農家樂標準提升“三同”教育點269戶,引導游客體驗。同時,還經常組織貧困群眾到發展較好的村學習參觀,讓貧困群眾“看一看、學一學”,營造“比學趕”的氛圍、形成“傳幫帶”的格局。
堅持廁所革命全域推進
沂南縣積極響應“廁所革命”號召,嚴格按照國家旅游局旅游廁所建設指南標準要求和山東省旅游廁所建設工作計劃,制定了《沂南縣旅游廁所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切實將廁所革命作為基礎工程來抓,成效凸顯。截至目前,全縣按照“數量充足、干凈無味、管理有效、實用免費”的建設目標,在旅游景區、旅游交通集散點、游客集中區域、鄉村旅游點等區域完成新改建A級以上標準旅游廁所268處,達到因地制宜、外在美觀、內在清潔等基本要求。
實施脫貧攻堅,沂南縣把“紅色旅游+”理念融入全域旅游發展,確定“政府主導、市場主體、鑄魂育人、興業富民”的發展思路,突出紅色旅游引領,帶動脫貧致富。去年全縣旅游接待游客116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5億元,同比增長均在30%以上,旅游相關從業人數占到就業總人數的17%,旅游總收入達到GDP總比重的18%,旅游業成為全縣主導產業。2017年1-10月,全縣共接待游客119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9億元,同比增長均在19%以上。沂南人靠自己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解放思想,打贏了這場攻堅戰,也帶給業界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