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片開發,整體帶動。在旅游資源豐富、貧困人口密集的區域,連片規劃開發5處紅色旅游集中區,作為脫貧攻堅的主陣地,涵蓋了60%以上貧困人口。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的紅嫂家鄉旅游區,以沂蒙影視基地為核心區,重點發展影視、研學、教育等關聯產業,帶動周邊5個村莊、涉及2個貧困村;規劃了面積28.7平方公里的朱家林創意小鎮,重點發展黨校教學、文創產業、休閑農業,帶動周邊10個村、涉及2個貧困村;投資馬泉休閑園、智圣湯泉度假區及沂蒙七彩鄉村等景區,發展康養山東省旅游、休閑、采摘等業態的同時,注重挖掘紅色資源,與紅色旅游景區整合為一體,作為弘揚沂蒙精神、展現新農村建設變化的實踐案例,帶動周邊21個村,涉及7個貧困村長島漁家樂。
景區帶村,借力發展。村民將土地折股量化、搬進新居出租老屋,進入景區務工,搞自主經營,實現了“老村變景區、村民變老板、土地變資本、新村變樂園”,使村民有了財產性收入。馬泉休閑園周邊村民流轉土地獲山東旅游景區租金、園區務工掙薪金、入社合作分股金、入園經營得現金,使昔日貧瘠的山地“一地生四金”。通過這些措施,帶動286個貧困戶712人實現穩定脫貧。
村企合作,共建共享。吸引有實力的社會資本下鄉,與貧困村結對幫扶,盤活資源要素,發展鄉村旅游,對村級“輸血”又“造血”。各旅游開發公司先后參與貧困村旅游開發,實施整體搬遷、基礎設施、富民產業等項目,改善村莊面貌,共享旅游發展成果。山東旅游網村里組建起勞務培訓服務中心、工藝品加工、特色種植等13個旅游相關產業的合作社,構建“村集體、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共同參與旅游產業的多元化利益連結機制,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帶動貧困群眾參與旅游產業化經營。沂南縣有9個重點旅游扶貧村通過紅色旅游扶貧每年增加集體收益10萬元以上。
培育業態,培訓創業 。開通“就業創業一點通”,建立了貧困人口“技能工”大數據庫,采用“景區提山東旅游供崗位訂單、合作社提供勞動力名單、培訓機構設置培訓菜單”的“三單聯動”模式,免費對貧困戶開展技能培訓,累計培訓2890人。規劃“農家樂”、特色種植、采摘園、傳統工藝作坊、紅色產品制作等項目,策劃“憶苦思甜飯”“支前飯”等紅色特色餐飲,開發紅色旅游商品,組織支前勞動、攤擁軍煎餅、拓展訓練、穿八路衣、做八路寶寶等實景體驗,村民變成了職員、演員、店員、社員。按照星級農家樂標準提升“三同”教育點269戶,引導游客體驗。對景區內從事經營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優先提供小額信貸支持,免費提供商鋪攤位,幫助1400人實現就業、創業脫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