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旅游40年春運,煙臺鐵路是最好的見證。40年間,鐵路成為大多數市民春運出行的首選。從叮當作響的綠皮車,到風馳電掣的“復興號”;從“硬板票”到紅色車票,再到“無紙化”的電子客票;從最初僅能發送3000余人次,到如今高峰期發送4.6萬人次;從一天4趟列車,到去年12月以來開行92趟各類列車……40年來,年復一年的春運中,一張張小小的火車票,見證著春運里的匆匆背影,也見證著社會的日新月異,更到山東旅游見證著煙臺鐵路乘客出行效率、乘車體驗的美好嬗變。
路線之變
從“一圖管一年”
到“一天換一圖”
“1984年,煙臺一天僅有四趟列車,分別發往北京、南京、濟南和青島。直到2004年,煙臺一天也只始發10對列車,分別前往6個城市。”煙臺火車站票務主任徐惠,1990年剛到老煙臺火車站上班時,對每天“雷打不動”的發車表依舊記憶猶新。
車速慢、路線少,這是上世紀80年代乘客的切身感受。徐惠回憶說,1956年建成的老火車站,運行的全部是時速80公里的綠皮車,大部分是硬座,而鐵路調圖“一年一調”,且多數情況下只針對個別行車山東旅游線路區間微調,面對逐年增長的春運客流壓力,已經力不從心。同時,春運期間煙臺始發的超員率常年在50%以上,前往北京、佳木斯等熱門線路的車票,往往只有少數排在最前的乘客能買到。
40年白駒過隙,當年的綠皮車日漸淡出視線。2014年12月28日,伴隨著D6092次列車駛入煙臺南站,煙臺正式邁入“動車時代”。煙臺車務段客運科科長魯斐介紹說,目前,煙臺車務段內開行的動車組和普速列車共計92對,其中直通32.5對、管內59.5對。40年間,春運期間開行列車數量增長近25倍。
進入“動車時代”的同時,列車調圖也進入到動態調整。“我們結合往年春運客流分布,提前上報計劃,視情況加開高峰線和臨客,每年春運和國慶黃金周兩大高峰期,甚至可以根據乘客出行情況‘一天換一圖’。”魯斐告訴記者。
客流之變
從一天發送3000人次
到日均客流量4.6萬
“當時的老火車站,僅有5個售票窗口,預售期最長只有3天,春運時從售票廳到候車室,滿滿當當全是人。”徐惠告訴記者,但即便5個窗口同時開動,運力有限的煙臺站,春運期間每天最多也只能發送3000多人次。
伴隨著2009年8月16日新火車站的投用,當年春運首次出現客流“井噴”:日均客流發送量突破萬人大關。而11年之后的2020年,煙臺車務段春運日均發送旅客預計達到4.6萬人次。1月9日各大高校放假當天,僅煙臺站發送客流就突破2.1萬人次。40天的春運期間,煙臺車務段預計發送旅客184萬人次。在發送客流量成倍增長同時,新火車站已經擴展到5個站臺、8條到發線。
服務之變
從把乘客“推上車”
到用輪椅“接下車”
上世紀80年代,火車站提供給乘客的服務非常有限。除了賣票、驗票、檢票等必要環節,惟一的“服務”,就是幫助乘客上下車、運送行李。當時站臺上流行一句話:‘把乘客推進車廂,他還得掉過頭來謝謝你。’”徐惠告訴記者。
新火車站投用后,30年前候車室照長島明晦暗、工作人員愛答不理的情形,早已不復存在。今年春運,煙臺火車站對所有客運設備設施進行了全面維護保養,在鞏固供暖、照明、廁所防異味、靚麗、供水五項重點工作同時,對環境衛生進行了深度清潔。站內醒目位置的電子顯示屏、刷屏機、廣播等,循環播放重要站務信息。同時,針對特殊重點旅客,主動預約、提供服務、保障出行。1月9日,市民于大爺在北京做完腰椎間盤手術,在北京南站登上了返回煙臺的列車。一路煙臺長島漁家樂上,于大爺和老伴最擔憂的,就是術后行動不便的自己如何下車?當列車緩緩駛入煙臺站站臺后,于大爺和老伴的擔憂煙消云散,站臺上,早已守候在此的工作人員推著輪椅,在于大爺下車的車廂門口等候,并將老人一路推送到出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