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到長島視察調研工作,明確指示:長島作為海島縣,要堅守生態保護的重大責任,把做好島嶼修復治理作為重要工作,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為長島指明了下步發展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煙臺長島:借海洋強市東風,創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新標桿
長島位于膠遼半島之間、黃渤海交匯處,由32個島嶼組成,島陸面積5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54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6公里,有居民島10個,轄10處鄉鎮(街道、開發管理處),40個行政村,4.3萬人口。長島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物資源富集,是環渤海海洋生態屏障和生態通道,在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研究和保護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大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提升海島海域綜合管控能力,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先后獲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海洋公園、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全國衛生縣城、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把握生態文明要義
長島遠離大陸,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生態系統相對獨立,開放開發剛剛起步,具備打造生態高地的基礎條件,但同時生態系統相對脆弱,長島旅游一旦受損,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滅頂之災。基于這一考慮,長島縣委、縣政府充分把握生態環境始終是長島長遠、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優勢和特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意識,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把生態資源作為產業之基和命根子、金飯碗,把生態建設作為推動海島永續發展的首要途徑,遏守生態建設的紅線底線。
在組織體系上,長島成立了生態文明推進委員會,對全縣生態文明工作進行一體謀劃、組織實施、督導落實;在經濟發展中,堅持用全球化視野、國際化眼光、市場化觀念、現代化標準審視長島,搶抓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這一重大戰略機遇,突出綠色發展理念,切實做到產業定位服從生態需求,持續鞏固和放大長島生態優勢。嚴把生態評估審核關口,堅決杜絕不符合生態要求的項目上馬。
通過持之以恒地發力生態文明建設,長島生態環境躍上新的高度,大氣、海水環境質量持續位居省市前列。
謀劃生態文明建設
“十二五”以來,長島縣委、縣政府確立了“規劃引領”的工作導向,堅持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協調同步推進,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生態建設規劃和城鎮規劃的相互銜接,以系統完善的規劃確保海島稀缺資源科學開發,推動海島發展協調布局。
批復實施了長島休閑度假島發展規劃,長島漁家樂編制了南五島概念性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北五島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現狀總體規劃,科學指導城鄉開發建設;編制了海域使用、海島修復、區域用島、自然保護區等生態規劃,為海域海島開發利用劃定了紅線;編制了海陸交通、鄉村旅游、海綿城市和地下管廊等基礎設施和產業規劃,明確了行業領域發展方向。通過規劃的剛性約束、功能定位和分類指引,確保了海島海域開發利用的規模強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對把握不準、條件不成熟的,保護優先、管控為主,堅決杜絕急于求成、一哄而上和破壞規劃的行為。
開展生態綜合治理
長島縣委、縣政府瞄準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明顯短板和突出問題,堅持海陸統籌,打基礎、補短板,多領域、立體化推進生態綜合治理。
岸上,針對南北長山島岸線、海域被大量養殖廠房、海參圈養池和養殖筏架侵占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結合海岸帶修復整治、防潮堤建設、南北長山環島慢行旅游服務系統等項目實施,加快退岸還灘進程。
陸上,針對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明顯滯后的情況,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先后建設了縣城區垃圾處理站,實現了南北長山島垃圾集中收集外運。目前,正在謀劃南北長山全域高標準生態保育工程,全力打造生態綠島。針對海島水資源緊張的現狀,大力實施跨海引水、海水淡化、雨水集蓄工程和海綿城市建設,建成投用了蓬長跨海引水工程,建成海水(苦咸水)淡化站17處,建設雨水集蓄工程242處。
海上,先后完成了海域承載力和養殖容量調查,奠定了科學用海、功能用?;A;實施生物種群恢復工程,積極推行貝藻魚兼養、長島旅游網上中下水層綜合利用的立體養殖模式,加快海底森林營造,開發生態海洋牧場30萬畝,累計投放生態型人工魚礁220個,全縣藻類養殖規模保持在2.6萬畝左右,每年增殖放流規模在5000萬單位以上,海域生態改造成效明顯,無公害認證面積1.3萬公頃,獲批國家和省市級海洋牧場和休閑漁地基地15處;健全海洋環境污染綜合防控和應急處置機制,啟動了“渤海海域溢油監視監測系統項目”建設,加大了對渤海海域油污的監控和預警。
根植生態文明理念
針對縣域資源環境承載壓力日益加大的實際,把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牢牢抓在手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海島群眾守護家園的自覺行動。
下步,長島將緊緊圍繞山東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長島要“創建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打造綠色生態之島”的目標定位,認真履行生態保護首要職責,以促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導向,全面優化生態空間、山東長島漁家樂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生活、生態制度、生態文化,深入探索海洋資源科學開發利用新模式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新途徑,切實維護黃渤海生態平衡與生態安全,創造海島持續發展的新范例,把長島打造成為山東省乃至全國生態文明靚麗名片。
具體工作中,將進一步強化生態環保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嚴格落實產業準入制度和生態管控制度,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推動長島旅游從傳統景點觀光向全域休閑度假轉型升級,大力實施漁業振興戰略、改造升級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集約發展,大力實施生態島礁工程、海綿城市建設、清潔能源應用等工程項目 長島小龐漁家樂,加快完善生態基礎設施,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建立完善生態補償、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自然資源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等機制,推動海島生產生活向綠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式轉變,切實守護好“碧海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