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守衛海島獻青春四十年后故地重游敘友情
22名“老海島”再踏海防前哨再敘竹山情緣
在煙波浩渺的渤海深處,有一個遠離祖國大陸的“四無”小島—大竹山島。3月28日,長期駐守在這里濟南軍區某海防團炮兵營的官兵迎來了小島上最尊貴的客人。由22名曾在這個小海島上工作、戰斗過的“老海島”組成的慰問團,專程前來看望駐守在自己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的海防官兵。長島旅游這22名老兵大多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大竹山島戍守邊疆,他們發揚“海島為家、艱苦為榮、祖國為重、奉獻為本”的“老海島精神”,在小島上一呆就是10多年,后來陸續轉業回到地方,最早離開的已經有41年了。
上午九點,滿載慰問品的登陸艇帶著充滿期待的老海島們從長島軍港出發,駛向大竹山島。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披風斬浪,小海島終于映入了大家的眼簾。雖然海上的風浪很大,但“老海島”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長島漁家樂紛紛跑到甲板上一睹第二故鄉的風采,并合影留念。碼頭上,官兵們用自己最高的禮儀歡迎老前輩們的到來。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掌聲不息。在兩只迎客獅的歡迎下,“老海島”們走下登陸艇,踏上了做夢都想來的這片熱土。
踏上海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海島為家、艱苦為榮、祖國為重、奉獻為本”的“老海島精神”標語。大竹山島又稱“四無”島,這里無居民、無淡水、無耕地、無航班,面積不足1.462平方公里。然而,這里是渤海的咽喉、京津的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駐守在這里的老海島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用一根鋼釬、一柄大錘,建起了碼頭、營房,打出了一條條坑道,這期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老海島精神。離別之際,他們將自己的感言和體會刻在了山上的石墻上,后來移下來整理成現在的一面石墻,山東長島旅游被官兵們親切的稱為勵志墻。
來到營區,“老海島”們參觀了戰士們的宿舍,年近七旬的張輝林老前輩與戰士們親切交談,他告訴大家,他離開這個部隊已經27年了,現在看部隊的基本建設雖然比原來好了,但改革開放以來,地方發展很快,相比之下這個地方仍然很艱苦,戰士們一心一意的守在海島上,讓他感到非常的欣慰。如今,戰士一茬換了一茬,但部隊的精神沒變?!袄虾u”與戰士們共同栽下了象征青春和永久的海島不老松。長島漁家樂旅游為官兵們贈送了象征騰飛和上進的雄鷹石刻,并與戰士們集體合影留念。
在炮兵連的學習室里,“老海島”與戰士們舉行了以“薪火相傳”為主題的座談會,實實在在的將自己在竹山艱苦創業的奮斗史講給大家,給官兵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官兵們也向老前輩們匯報了自己的思想。老前輩張玉枝還主動請纓,給大家上了一堂老海島精神教育課。
之后,老海島們不辭辛苦,登上了半山腰,尋找自己當年曾經工作生活過的地方。最讓我們感動的是,一位老前輩年齡太高不能親自趕來,便讓自己的女兒張海燕來,用相機照下島上的面貌帶回去。
離別之際,“老海島”王守霄感慨地說:“這次重返大竹山,看到了我們現代軍人的風貌,看到了新時期我們部隊建設所取得的成績,山東長島漁家樂對我們在大竹山服過役、站過崗,現在已進入年邁年齡的老同志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欣慰。大竹山島盡管現在的條件好了,但是比城市條件還是差的很遠,沒有城市的喧嘩,沒有公園,沒有那么多汽車,也沒么多活動,但是我們的戰士們自娛自樂,開展一些有益的文藝活動,自我陶冶情操,安心扎根在國防,這個精神很可貴,希望大家能夠繼續發揚這種精神,更加努力工作,作一個新時期合格的軍人,讓黨和祖國人民放心?!?
時間總是不等人,山東長島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雖然與官兵們相距在一起僅有幾個小時,但也就是這短暫的幾個小時,了卻了“老海島”們多年的心愿。在他們的有生之年,留下一個最美麗的回憶。也為我們的守島官兵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