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之美在于海。長島的32個島嶼,呈南北縱狀坐落在渤海海峽8700平方公里海域,黃、渤海在此交匯。長島的海是一方翡翠,更是一幅奇幽的夢中畫。在近期舉行的2015國際海島旅游大會上,公布了“2015最受中國公民喜愛的世界海島旅游目的地”20強,長島與海南三亞及印尼巴厘島、泰國普吉島等并肩列榜。人們記住了對她的評價:長島的優良海洋生態具有珍稀性與不可替代性。
到山東長島看生態海
讓我們走進她,看看那片“生態?!薄?br />
無度“吃?!毖士喙?br />
對海“得”與“失”的思悟,
長島人升華了生態“敬畏”
乘船繞游長山列島,海會把一個個驚喜送入眼簾:水下茂密的海藻隨波浮動,水面上海鷗與海鷺鷥在追逐著翻舞,長島旅游三五成群的海豹時隱時現,紫紅云霞中掩映著漁民與游客蕩舟垂釣的剪影……
80多歲的朱大相,跟海打了一輩子交道,對海的情感是感恩又悲涼的,他惆悵的記憶是長島今昔沉浮的“軌跡”。長島人世代“水里撈食”,一直靠海吃海,享用大海的承奉。上世紀50年代末,長島在進行魚類捕撈的同時,興起人工養殖海帶的“撈銅工程”,以海帶養殖產業優勢成為我國重要的海產品出口基地;上世紀70年代中末期,又開始櫛孔扇貝筏式養殖,櫛孔扇貝自然海區半人工采苗取得成功,在上世紀80年代,以櫛孔扇貝養殖為主業的“撈銀工程”紅紅火火,并同步推進鮑魚、海參養殖的“撈金工程”。當時,長島10余項主要經濟指標人均水平居全國12個海島縣之首,成為山東省第一個小康縣。這片海成了長島人的“衣食父母”,長島以富裕聞名全國。
但從1996年起,長島人嘗到了無度“向海索富”帶來的酸楚。受養殖方式粗放、養殖苗種退化、養殖規模超限、海洋環境污染等因素影響,全縣3.5萬畝扇貝每年損失5億元,養殖戶大多“血本無歸”,轉產轉業又一時無門。2001年全縣生產總值降幅31%,長島漁家樂主要經濟指標人均數跌入全國海島縣下游,無情的大海一下子“摘”走了長島的富庶和光環。
說起往事,長島人不堪回首,常用“業荒人走島凄涼”形容當時的窘境。海上養殖業連年遭災,漁民收入無望,一些漁戶“背海離島”,砣磯島三分之一的人口曾一度外流。全縣因主導產業扇貝養殖的覆滅,導致幾乎所有的水產加工企業倒閉,經濟陷入深谷。同時,剛興起的旅游業嚴重受阻,游客因海珍品生產觀賞體驗“漁味不足”,對長島發出“只剩一汪海水一灘石”的嘆息。
聞過而終禮,知恥而后勇。長島人開始重新審視這片海:忽視生態,無節制“吃?!保偷扔谠伊恕帮埻搿?!
長島人以前所未有的定力和膽略,走上生態復興之路,演繹出“吃?!B?!春!鞭D型發展的涅槃與嬗變。長島立足優勢,作出以保護優化海洋生態為前提、發展生態休閑旅游的抉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建設長島休閑度假島。2011年,長島休閑度假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2012年,提出建設北方生態旅游度假島的定位和目標,大力發展以生態休閑旅游服務業為主導的海洋產業,把長島打造成一張靚麗名片。
盲目“吃?!币蔁o路,親和生態踏新途。出路依然在于海,長島在理性思考海的“得”與“失”中,義無反顧,長島漁家樂旅游躬身“養?!薄?br />
生態“養?!睗M盤活
對?!吧帷迸c“得”的轉換,
長島人打活了生態“算盤”
站在長島的海邊,海仿佛會說話傳情,她的流彩倒影能引人向遠處眺望:水面上有穿梭忙碌收運海帶的串串漁船、排排列陣的養殖漁筏;她的細聲微波能悄悄提醒人回眸,岸線旅游慢道上有匆匆掠過的騎行車隊,還有七彩傘下的漫步游人……“看?!斌w味海的靈動和怡悅,更能領略長島人親和生態的睿智和果敢。
對長島而言,生態是“一活百活”之源。長島按照以島帶海、以海促島、海陸統籌、人海和諧的發展模式,功能區與資源環境協調、與產業體系相配套的布局原則,依托南北10個主要島嶼的區位生態,將度假島劃分為三大功能區:做靚南五島,建設休閑度假聚集區;做強北五島,建設海島生態漁業區;做活海上空間,建設海上生態保護區。
如此“盤算”,就是要以“養?!卑焉鷳B“本錢”緊攥在手,用“壯士斷腕”的氣魄,舍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方式。
行船長島北部的大欽島海域,山東長島旅游長島縣海漁局副局長孫海林指著正往水中吊投的巨型金字塔狀混凝土構件說:“這些新型人工魚礁是海洋生物的‘海底新房’,在水下附著了藻類的魚礁能讓近海的魚蝦蟹貝由‘游客’變成‘常住居民’。”他告訴記者,一組10座的人工魚礁可改善300畝海域的生態環境,長島采用人工魚礁等方式培植出60多萬畝藻類“海底森林”,各種底殖海藻改善了海底生態環境,既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和氮、磷等有機物,又為海珍品及魚類提供充足餌料,還能抵抗風浪,形成優質的水域環境。
像大欽島一樣,北部島嶼利用“海底森林”,實行垂直面野生立體養殖,上層掛繩養海帶和裙帶菜等,中層吊籠養蝦夷扇貝和櫛孔扇貝等,底層散養海參、鮑魚、海膽等,各品種釋放的氧氣和代謝物等組成縱向“生活圈”與“食物鏈”。鮑魚島、海參島、海膽島和海帶島成了北五島的代名詞,體驗天然海珍品的采捕和食用成了游客新寵,旅游線條由此延伸到北五島。
雖已入冬,可南隍城島的游人仍不少,為的就是“原生態”。肖本環是搞生態精養的“老把頭”,年收入達260萬元。他在100畝海域投石堆搞“人造礁”,增“海底森林”,適當控制海珍品兼養的密度,海區單位面積生產效益比常規增加5倍。老肖“玩”生態出了名,游客都預定到他的海區看風景,每回總能順便釣上幾十斤魚,趕巧還能拎上一條10多斤的鱸魚。
近三年,長島用好舍與得、減與增的“辯證法”。在岸線,投資7億元,拆除南長山島損害生態、有礙觀瞻的低檔育保苗場52萬平方米,整治恢復岸線30公里,將漁養生產岸線由57%壓縮到4%,旅游和自然岸線占比由38%提高到87%;在海上,投資2億元,壓縮貝類5萬畝,新增1.5萬畝藻類、15萬畝海洋牧場、8處省級現代漁業園區和生態型人工魚礁實驗中心,浮游植物增長12倍,山東長島漁家樂浮游動物密度增長15倍,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2%。

綠色“看?!甭犯鼘?br />
對海“護”與“用”的融合,
長島人把住了生態“命脈”
一根魚竿,一個膠桶,就能在灘涂里捕捉與赤甲蟹和八帶鮹一同蹦動的快樂;一聲呼喊,一揮手臂,即可在礁崖間放飛跟銀尾鷗和斑海豹一起舞動的喜悅;一身水衣,一根釣線,就可在舢板邊拔拽隨黑裙魚和海鱸魚一塊急跳的刺激……
漫步南長山島西海岸,2200米護岸防浪堤長滿裙帶菜、海帶等藻類,遠遠望去像一條墨綠的緞帶。“以前沿線到處都是育保苗廠,養殖排水造成生態失衡,就連海藻都不能生存。岸線整治恢復后,海藻又重新成片生長起來,各種螺貝魚蝦也在這里聚群安家。”長島縣建設局局長劉文彬對記者說,按照自然生態規律,不僅整治這1000畝海灣,還對南長山島的東南海岸進行了修復,帶動全縣146公里海岸線恢復原始生態風貌,最終形成一條岬灣相連、礁巖林立、卵石護灘、海魚繁衍、鷗鳥競翔的海岸風景線。
合理開發還落在“一慢道、三海岸”建設上。長島農家樂暖陽與徐風輕撫著東南海岸,人行道被涂成黃、紅、藍三色,分別畫有步行、自行車和電動車的標志。劉文彬說,“一慢道”就是高標準打造100公里南北長山島環島慢行旅游服務系統,沿線配套旅游服務、觀光休憩、運動休閑等26處功能區,實現南北長山島全域“看海”景區化。“三海岸”就是在南長山島打造三條各具特色的靚麗海岸帶。東海岸,建設集避暑度假、SPA養生、康體理療等于一體的養生功能區;西海岸,建設旅游購物、休閑娛樂、商務會展等于一體的商業度假中心;南海岸,建設美食餐飲、文化演藝、健身運動等于一體的親海公園。
這樣一來,島、礁、海、岸、山、林、景和城緊密結合,生態、靜謐、休閑的特性充分詮釋,去長島看海更加惹人眼熱:這里年平均氣溫11.9℃,空氣和海水質量均達到國家一類標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和我國十大最美海島;這里盛產230多種貝藻魚類海珍品,是我國鮑魚之鄉、扇貝之鄉、海帶之鄉;棲息著400余只野生海豹,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海豹自然保護區,獲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海洋公園、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7.700, 0.00, 0.00%)質量安全示范區。
保護好海洋生態,長島旅游焉能不火?不斷增設的海上賞鳥、游艇垂釣、漁事體驗、千人海鮮大宴和岸線慢道觀光騎行及馬拉松賽等高端生態休閑項目,每年招來350萬游客,旅游直接收入年增長20%以上,被評為中國旅游強縣、最受中國公民喜愛的世界海島旅游目的地、最具文化創意旅游海島和中國美麗休閑小城。同時,拉動了全縣產業轉型,旅游占全縣經濟比重由20%上升到43%,三分之一人口從事旅游服務業,僅“漁家樂”業戶就達1000多個。
南莊村是著名的生態與民俗旅游村,這里一切都“飄著海味”,海草亭、老漁船、千米沙壩趕海園,還有張掛著漁網和貝殼的百年海草石頭房。漁民高秀芳帶著游客看海的礁崖,釣海的魚蟹,說海的故事,每餐蘸糖海參、鲅魚餡餃子和海菜包子等吃的不重樣,她說:“俺不光要守護好這片海,更要讓這片海掙金賺銀!”
“從‘吃?!健B?!俚浇裉斓摹春!鷳B優先’是長島的必然選擇。”長島縣委書記張延廷說:“珍稀的海洋生態是長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命脈’,更是建設中國北方生態旅游度假島的價值砝碼與核心競爭力。所以,發展‘看海’型休閑度假旅游,不僅是概念上的創新,也是對如何保護優化與合理利用海洋生態的考量,只有把綠色留住,向生態要效益,長島旅游攻略才能把特色生態資源優勢(2144.622, -1.42, -0.07%)整合提升為休閑度假產業優勢。”
長島的這片海,正在不斷變幻出繽紛靚麗的生態畫卷。走,到長島看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