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說的是一種舞蹈,她不是拉丁舞,不是摩登舞,也不是時尚舞蹈,而是充滿著地方特色的山東三大民間舞蹈之一的海陽大秧歌。海陽大秧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廣泛的群眾性和多種民間技藝的綜合表演,是一種自娛性藝術形式。海陽秧歌據《海陽縣志》記載有560年的歷史,她以粗獷奔放、熱烈歡快,質樸坦率,風趣幽默的表演風格著稱于世。2006年5月20日,海陽大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陽大秧歌表演形式獨特,其內容十分豐富,表現打魚狩獵、農田耕作、大夫行醫、貨郎賣貨、長島漁家樂錮漏鋸缸、藝人賣藝,還有扮演戲劇佳話、民間故事,粉墨濃妝,鑼鼓伴奏,列成長隊,踏拍歡舞,串街走巷。質樸優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海陽秧歌還注重塑造各種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善于從生活中提煉豐富的舞蹈語匯,從不同角度、用逼真動人、惟妙惟肖的舞蹈語匯抨擊邪惡、贊頌真善美。
NO.2 膠東大鼓

膠東大鼓在膠東民間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豐富多彩的膠東民間民俗文化的一個縮影,在各個歷史時期,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長島漁家樂旅游 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影響巨大。發掘、搶救和保護膠東大鼓,對煙臺地區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促進人們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膠東大鼓初為盲人所創,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說書兼算卦。到了清嘉慶之后,才結合“靠山調”慢慢發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調。20世紀20年代,流行膠東半島各地的盲人,吸收東路大鼓、萊陽彈詞、茂腔等唱腔曲調,得到新的發展。膠東大鼓是流行于膠東半島上的一種鼓曲形式,大致可分為三路。按乾隆初年榮成、劉學義出現時推算,該曲種產生已有250年左右的歷史。
膠東大鼓的藝術手段,主要是說和唱,通過說唱來交代故事,描繪人物,介紹環境,渲染氣氛。其特點是簡便易行,一兩個人,一兩件樂器,甚至一個人帶著擊節鼓板,不需化妝,不需行頭。演唱書目多鐵馬金戈的歷史戰爭故事,有《吳越春秋》、《鋒劍春秋》、《東漢》、《西漢》、《隋唐》、《平東萊》、《月唐》、《殘唐》、《天門陣》、《明英烈》等30余部。
NO.3 藍關戲

藍關戲是一種流傳于山東省萊州市及招遠市境內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屬于高腔“道情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藍關戲始于明末,興于清初。藍關戲“幫、打、唱”三位一體,交映生輝,成為該劇種音樂的三大支柱,當地群眾“會唱者,頗入耳”,山東長島旅游素有“藍關開了臺,婆娘跑掉鞋”之說。藍關戲以八仙傳說故事為主要內容,上演的劇目主要有《東游記》與《西游記》兩部大型連臺本戲。據不完全統計,藍關戲的劇目有近百出之多。劇目的來源一部分是根據中國元末明初的古典章回小說《西游記》改編而成的大型連臺本戲,另一部分是根據《東游記》(又名《上洞八仙傳》,主要敘說了八仙的傳奇故事),改編而成的大型連臺本戲。






每逢春節,花燈會在煙臺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以煙臺山景區為例,活動期間,景區邀請來自于煙臺本地南涂山、宮家島、南上坊、幸福等各具膠東特色的民間藝術演出團體進行秧歌表演,表演項目豐富多彩,包括震山鼓、火爆劇、踩高蹺、跑旱船、耍毛驢等。晚間市民將可以欣賞到喜聞樂見的舞龍、舞獅、威風鑼鼓、腰鼓表演。
為了能夠更好地渲染節日氣氛,景區還會點亮煙臺山上歐式建筑的外墻燈光,燈光璀璨的煙臺山將有另外的一種神秘氣氛。此外,煙臺山景區還從甘肅引進了聞名于全國的“隴上燈謎”。春節期間,上千花燈和3000余條“隴上燈謎”懸掛于煙臺山景區內,市民可以參加看花燈、猜燈謎的“有獎競猜”活動。
技藝類
NO.1 煙臺剪紙

煙臺剪紙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其題材豐富,種類繁多,分有炕墻花、天棚花、面缸紙斗花、門花、燈花、窗花、帽花、衣花、鞋花、兜兜花等幾十種。剪紙的稿樣世代流傳,其中有的取材于年畫、插圖、國畫、木刻等等。剪紙藝術逐漸形成鮮明的地方風格。在風格上,榮成、文登一帶的剪紙,粗獷大方,渾厚樸實,多用烏黑的膠皂紙所剪的魚、蟲、鳥、獸,作為器物的裝飾;掖縣的剪紙,線條細膩,作品以小巧玲瓏、纖麗多姿見長;蓬萊一帶的剪紙,則以大片虛實對比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十分生動,剪出的人物感情充沛,花、鳥、蟲、魚栩栩如生。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煙臺是傳統民間剪紙極為普遍的地區,剪紙樣式品類豐富,勾繪染色剪紙、窗裙、對聯剪紙等均表現出不同的情趣。煙臺剪紙在整體風格上,表現出畫面緊湊,線條挺拔流暢的特點。蓬萊、龍口、福山等地的剪紙,多采用陰陽結合的表現手法,虛實對比強烈,粗中有細;而萊州、招遠的剪紙則線條纖細,小巧玲瓏。
NO.2 萊州草編

萊州草藝是山東萊州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其編制歷史悠久,以精美的工藝、獨特的風格、濃厚的鄉土特色和兼備欣賞與實用的價值,博得國內外商賈青睞,產品行銷國內和世界各地。20世紀50年代,主要產品在傳統的麥稈草辮、草帽、提籃等基礎上,增加了玉米皮編制提籃、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簾、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制作的貼畫貼盒等。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于一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秋菊傲霜、紅梅吐香、懸崖飛流等題材。麥草貼盒多取型于東西方古建筑,或樓、臺、亭、閣,或教堂、古堡,或城市一條街,長島旅游或鄉村院落等等,為各國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家所喜愛。近年來又試制麥草、皮革合編品獲得成功。從1983年以來,萊州草藝品共獲國家級獎9項,省級獎15項。“玉宇”牌草藝品已發展至4000多個花色品種,銷往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多年來一直穩居全國同類產品首位。
NO.3 掖縣滑石雕刻

掖縣滑石雕刻是原產于山東萊州的一個以當地特產“萊州玉”為原料進行手工雕刻的工藝品種,它在中國滑石雕刻工藝品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藝的發祥地,也是萊州民間美術工藝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藝術沉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掖縣滑石雕刻屬文化藝術范疇中的民間美術類的一個工藝品種。選料、設計、雕刻、精加工是形成一件作品的四大步驟,與作品獨到的視角、巧妙的構思、創作的靈感、深厚的功力一道成為佳品的精髓之所在?!暗窦肌笔切纬梢纯h滑石雕刻的關鍵:主要技法有“圓、立、鏤、透、襯、浮、線、巧,對比、分層、呼應,均衡、穿插”?!吧瞎狻?、“打蠟”是掖縣滑石雕刻工藝中的最重要環節,這一工序起到了潤色、提神作用,為成品的滑石雕刻增添了無窮的活力和光彩。
NO.4 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

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最早見于宋史。自宋朝景德四年,大臣潘美來招遠采用此法,督辦了中國第一個官辦金礦——玲瓏金礦以來,該技藝開始寫入《宋史》。歷經多個朝代的傳承一直興盛不衰,其原理直到今天仍繼續應用。直到今天,招遠掌握這一技藝的金匠,其傳承譜系有的還可上溯七代。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招遠境內古坑洞發現的灼燒殘跡及木炭、鐵鑿、錘、泥碗、黑陶碗等先人采金遺物考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招遠人就采用原始的燔火爆石法采煉黃金。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的記載最早見于宋史,宋代朱彧《萍洲可談》卷2記載:“兩州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盤淘得之,甚微,且費力。登萊金坑戶只用大木,鋸剖之,長島旅游攻略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鋸紋中,甚易得?!边@一使用鐵錘、石臼、石磨、石碾、溜槽、陶尊(或坩堝)等當時先進工具,通過手工操作的破碎、磨粉、拉流和熔煉采冶黃金的傳統技藝,被后來黃金史學家稱為“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法”,實際上就是通過重力選礦再經高溫熔煉提取黃金的冶煉方法。
更多長島旅游資訊:去長島旅游網 www.www-999l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