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島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上世紀90年代初,曾是全國聞名的“小康第一縣”。在經歷了上世紀末的涸澤而漁陣痛之后,這個海島轉變思路,從“靠海吃海”,到“靠海養?!?,再到“靠海護?!?,理念之變讓長島煥發了新的活力
◆過去:長島從魚蝦滿艙到雜魚小蝦,只用了20年的時間
◆轉型:長島這一“金銀島”的失色,倒逼著傳統漁業深刻轉型,向著生態、優質、高效轉變
◆ 涅槃:“碧海仙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已經成為長島當地干部群眾的共識
“碧海仙山”重塑山東長島“金身”
長島列島,山東唯一的海島縣,珍珠般散落在渤海海峽。興盛時鮑魚、扇貝、海帶養殖業被形象地稱為“撈金”、“撈銀”和“撈銅”。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長島就因此成為聞名遐邇的“小康縣”。然而,因為對大海一時過度索取,上世紀90年代后期,曾經的“金銀島”,“扇貝減產、漁戶返貧”,經濟社會發展一度一落千丈。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重上“金銀島”調研了解到,新世紀后,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歷經多年的痛苦、迷茫和轉型,長島人從“靠海吃?!钡健翱亢pB海”,再到“靠海護?!保徊讲秸一亓藢Α氨毯O缮健钡淖鹬?,找到人與大海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變身為融生態漁業與休閑度假于一體、長島旅游“雙艦迸發、并駕齊驅”的海上樂園。
▲兩只游船駛入長島縣長島港旅游碼頭(4 月26 日攝) 郭緒雷 攝
跌落:大海的不都是人類的
遠處,一條小舢板正向海灣里駛來。倏忽間,海灣里的風向轉了,舢板愈行愈慢。岸上的人著急了,扯著嗓子吼:“你劃戧著過來呦……”
長島很小,只有56平方公里島陸面積;長島很大,有著數千平方公里的海域。近5萬名長島人背陸而生、向海而活。
有點年紀的長島人,不會忘記1992年。這一年,長島縣成為山東省第一個小康縣。1991年,長島縣人均GDP超過1萬元、人均儲蓄余額達到8000元,兩項指標冠絕全國各縣區,而當時全國人均GDP僅為1691元、人均儲蓄余額787元。
然而,僅僅過了5年,從1997年開始,富甲一方的長島縣連續3年遭遇扇貝養殖大面積減收,長島漁家樂近海漁獲連連走低。到了2001年,長島縣GDP同比萎縮31%,漁業產值縮水超過四成。在全國海島縣中,長島從曾經的一騎絕塵,淪為末流倒數。
長島人明白“金銀島”褪色的前因后果,以及他們付出的代價。
遠在1958年,長島人以海帶養殖為先導,嘗試由近海捕撈向近岸養殖轉型。幾十年間,養殖的主力品種從海帶變成了扇貝,又從扇貝延伸至鮑魚,掀起了三次“耕海牧漁”的浪潮。
財富的誘惑讓許多人瘋狂了。一籠扇貝種苗下海,正常每層投放50只左右的種苗,后來變成80只,再后來加至100只、150只,甚至有的投放超過200只。網籠的層數,也由原來的8層增加到10多層,養殖密度足足增加了數倍。天行有常,大海有道?!耙换\扇貝提上來,滿眼全是殼。收獲十之二三,都算好的。有些就是絕收?!睗O民肖作霖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涸澤而漁就是一場災難,許多人就此變成“負翁”。
超常規增加扇貝養殖密度、大幅削減海帶養殖面積,讓海里的浮游生物銳減。再加上近海污染、海水溫度異常等因素疊加,“僧多粥少”的扇貝,焉能幸存?同時,近海捕撈也開始難以維系。漁獲少了,加密漁網;漁網密了,魚苗稀了,這樣的惡性循環成了死結。
從魚蝦滿艙到雜魚小蝦,只用了20年的時間。61歲的砣磯鎮漁民孫長志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回憶說,1997年后的掠奪性捕撈令漁獲量每況愈下,自己也隨后徹底告別了祖輩傳下來的打漁行當。長島漁家樂旅游據統計,新世紀初,長島縣10000余條漁船悉數虧損。在以打漁見長的砣磯鎮,12000多居民中,近三成選擇了離島求生。
轉型:讀懂大海取舍有度
“劃戧”是長島漁民的常用土語,意為在海上逆風行船,通過觀察風向水流、調整風帆角度迂回前進。長島人也踏上了逆風而行的發展道路,重新審視大海、讀懂大海。
“‘金銀島’的失色,倒逼著傳統漁業深刻轉型,向著生態、優質、高效轉變。”長島縣漁業局局長周舉武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長島已斥資4.3億元建設30萬畝海洋牧場,新建了南部海域4處人工魚礁群。并與科研院所合作,完成了海域承載力與養殖容量調查,大力推行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和新品種示范養殖。
近年來,長島北部島嶼利用“海底森林”,大力實施多品種立體化養殖。在海區上層掛繩養殖海帶和裙帶菜等,中層吊籠養蝦夷扇貝和櫛孔扇貝等,底層散養海參、鮑魚、海膽等,各品種釋放的氧氣和代謝物組成一個縱向“生活圈”與“食物鏈”,使用海與養海有機地結合起來,山東長島旅游推動了海島生態漁業的快速發展。
在砣磯鎮呂山口村的養殖海區,《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距離觀察了“水下森林”:陽光透過清澈的海水,照亮了交替懸掛海帶、扇貝的浮漂。剛剛從海上收獲歸來的養殖戶宋光彩說,“咱知道教訓了。光養扇貝、不養海帶,只能讓扇貝憋死”。如今二者兼養、合理密植,有了效益、好了生態。
今年5月,全國首個漁業多功能海上平臺在長島投入使用。平臺所屬企業總經理王昌利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現在長島以建設海洋牧場來提增生態漁業發展的節奏與質量,僅他的公司投放的人工魚礁就超過600座,經營海洋牧場16000多畝,傳統的漁船海上監護已然滿足不了發展的需要。“利用這個平臺,既能開展海洋水質、水文、氣象等項目監測,也能滿足游客野生垂釣、潛水采捕等高端漁業休閑需求。”
“與大海和諧相處,是唯一的選擇?!苯衲?4歲的顧兆國,已是北城村的村支書。他說扇貝連續遭災后,政府啟動了留住扇貝產業之根的“草根工程”,派來技術人員,盯著推動海水養殖科學化,并定期監測水質、水溫,幫助漁民們聽懂“海洋母親”的“話”。
如今,顧兆國還帶領村民成立了漁業專業合作社,從扇貝養殖轉型扇貝加工。合作社投入上億元增強加工能力、拉長產業鏈、贏取定價權?!耙郧瓣J海靠勇氣,現在用??恐腔邸Vv究科技,讓長島的扇貝名頭更響亮?!?
長島人用好“舍得”、“增減”的“辯證法”,將漁養生產岸線和貝類養殖面積大幅壓縮,同時新增藻類和海洋牧場面積,提升生態漁業質量。眼下,全國優質高端水產品生產供應區、漁業轉型升級先行區、漁業生態文明示范區等,正成為長島漁業的新名片。
涅槃:生態就是“金山銀山”
更令人欣喜的是,山東長島漁家樂《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長島人審時度勢,制定了“以島帶海、以海促島、海陸統籌、人海和諧”的發展新思路,依托自然生態的休閑度假產業,已成為長島人眼中新的“金山銀山”。
因扼守海上要沖而長期蟄伏的長島縣南部四島及指定海域,2008年獲準對外開放。2011年,長島休閑度假島建設被列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框架,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瞄準中國北方生態旅游度假島的定位,長島旅游業發展深踩油門,駛入“強基、清障、提速”的快車道。
現在,“碧海仙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已經成為當地干部群眾的共識。在南長山島的海岸線,年財政收入不過1.26億元的長島縣多方籌措7億元資金,拆掉了環海岸線的52萬平方米低檔育苗場,斬斷了岸上養殖廢水直排入海的污流。數十里海岸線恢復了以往的盎然綠意。放松心情,放慢腳步,走入海邊棧道,觀賞黃渤海交匯處海天一色的絕妙景致,已經成為長島游客的熱選。
南北長山島的億萬年巖礁、神秘廟島的千年媽祖文化、砣磯島的百年漁俗、大欽島的今日海上牧場……長島人圍繞碧海仙山、漁俗文化,捧上一道道海島旅游的“神奇美餐”。誰曾想到,當年出海捕魚的“老漁戶”,如今成了美麗海灘上植被和彩石的守望者。“年輕時打光了海里的魚,如今不能再讓海島生態受破壞了。”
優良的生態,成為長島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第一引擎”。海上賞鳥、游艇垂釣、生態漁業體驗、海鮮大宴和環島體育比賽等中高端生態休閑項目,每年招來近400萬游客。長島被評為中國旅游強縣、最受中國公民喜愛的世界海島旅游目的地。同時,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還拉動了海島產業轉型。如今長島近三分之一人口從事旅游服務業,僅“漁家樂”業戶就達1000多個。
沉舟側畔千帆過,黯然長島再逢春。據《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了解,與25年前在全國海島縣中率先實現“養大于捕”的歷史性轉折相似的是,長島縣在2016年完成了對自己的另一個歷史性超越——這一年,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的第三產業,超越了以養殖業為主的第一產業。25年時光流轉,曾經走過輝煌、步入黯然的“金銀島”,涅槃新生,璀璨生輝。
在北長山鄉店子村,28歲的冷厚晨兩年前辭去了在煙臺房地產公司的工作,回家幫助父親打理漁家樂。兩年間,掐準“家庭親子游”的休閑需求,冷厚晨主打“地中海風”的民宿項目,借著社交媒體互動的東風,屢屢登上游客熱搜榜單。
打過魚、養過貝的孫長志,2013年起開辦了一家漁家樂,寬敞明亮的大廳里懸掛著漁網、浮漂和各類魚蟹標本,剛剛打撈上來的海鮮穿梭游弋在水池中,各色海洋珍饈擺滿餐桌,從窗子望去就是大海、島嶼和耕海牧魚的船只。
“事實證明,我們把生態‘本錢’緊攥在手,舍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方式是正確的。”采訪最后,與海洋打了多年交道的長島縣委書記劉樹軍由衷地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