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火炕,是海島人生活最舒適、最溫存的安全港。俗語云:“家有熱炕頭,勝過肉靠肉?!笨唬孀孑呡叞殡S著主人休養生息,過冬御寒。婦女坐月子,老人養病和孩子取暖睡眠,有優先享用熱炕的待遇;貴客臨門,主人讓炕,從接待的規格與禮儀上,長島旅游足可見炕是家庭接待禮儀中最高貴的地方。
鄉村記憶:長島漁家火炕
平日里,人來客往,多讓進堂屋或客廳就坐,而姥姥、姨媽、舅媽、姑媽、姊妹或是知己的親鄰探親造訪,必須讓炕座。脫了鞋、上了炕,盤腿實坐,往往是客坐炕頭,主坐炕梢,炕,成為知心話的溫床。
20世紀60年代以前,長島漁家樂盤炕利用小土坯壘花墻,大土坯鋪炕面,上抹粗草泥和麻刀細泥。待炕面粉刷后,再鋪麥穰草和席子,使其保溫且有彈性。后來,利用道軌、工字鋼或三角鐵取代中間花墻,水泥板鋪面。炕洞下半部填充泥土或爐灰,讓煙火從距炕面盈尺的空間通過,使炕面受熱快。70年代后,漁家婦女利用舊掛歷糊炕面成為時尚。這不僅使炕面具有美觀性、實用性,且體現了時代特色。因此,糊炕成為長島漁家婦女寢室裝潢一大特色,且遍布南北各島。
糊炕的工藝很有學問。要在光平無縫的炕面上,先用冷布或紕布糊一層,使之有“筋力”。長島旅游攻略糊掛歷多由二人合作,把糨糊刷在掛歷背面,有意使其“濕漲”,粘貼后,再用笤帚或刷子向四邊攤掃,以防起皺。這些關鍵工序,要求一次成功。待炕面干透后刷兩遍清漆,炕面光平如鏡,色彩紛呈,與壁面、頂棚互相襯映,滿屋生輝。
改革開放后,漁家相繼建起了新樓別墅,年輕人告別了火炕,用上了席夢思床。盡管電熱毯、電暖氣和空調走進家庭,可中老年人偏偏對熱炕情有獨鐘。無論爐灶怎樣改造更新,火,必須通炕。他們難舍難離這世世代代沿襲的、叫人心暖的“老搖籃”。島上空氣潮濕,闖海人多有腰腿痛,熱炕療法古有傳統。這既可把爐、灶的余熱充分利用,又能使老人、孩子、病人得到熱炕理療,可謂經濟實惠。冬季,為使炕面受熱面大,保溫時間長,昔日大黑山島村民充分利用上灘的海帶草和海藻菜燒炕。一個冬天一戶要燒上十幾擔海帶草。海草中夾帶的海藻泡,燃爆聲“噼噼啪啪”響個不停。煙囪里冒的煙彌漫滿疃,大老遠就能聞到海草味兒。
熱炕,相當于一面巨大的散熱器。長島漁家樂旅游它散熱快、變冷慢,利用率高。人在炕上,不僅可以防“潮”,也能防“澇”(孩子拉尿、老人失禁)、且清理方便,不污不染。尤其在北風呼嘯、寒風刺骨的嚴冬,老小相依偎,全家相團聚,一鋪炕上往往聚合三代人,談今論古,說長道短,越是窗外風雪大作,越感到室內溫暖,難怪老人說,“電炕暖,皮肉暖;土炕暖,筋骨暖”。
2003年2月22日,在長島西部海域“旅遼渡7號”輪上脫險的77名遇險者,“砣磯島火炕”成為他們療愈傷痛的“溫床”。幾乎所有遇險者都經過熱炕的“暖”轉危為安。而今,暖氣,空調是能驅寒,但得到熱炕理療的老弱病殘,仍在依戀那如同母親懷中的溫暖,山東長島漁家樂不舍那種老少共享的老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