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過飛機的鮑魚
山東長島北隍城島的“吃?!比な?/span>
飯后先到海邊看海,第一景就是潮間帶。透過清澈的海水,記者清清楚楚地看到水底靜臥著數不清的長度超過6厘米的鮑魚??礃幼?,至少得自然生長2年時間才能長成這么大。鄉黨委書記于福順風趣地說,這些鮑魚打小就坐過飛機、輪船和汽車,南下福建度過冬春,又都是當地的皺紋盤鮑跟日本的黑鮑雜交培育的優良品種,所以底播才15個月,長島漁家樂就自然生長得個頭特別大、看起來年紀也大。
據介紹,北隍城島是從2001年11月開始嘗試讓鮑魚幼苗坐飛機南下福建過冬春的。其動機,是考慮到鮑魚幼苗在當地雖然可以借助地下坑道等設施安全越冬,但生長得非常慢。因此育苗場就把300萬頭長度只有1厘米的幼鮑裝船運到大連,再裝車運到機場,然后再裝機運到福建,在夏浦沿海海域養育壯苗。2002年5月,300萬頭南下福建的幼鮑長成了3厘米左右的壯苗,又北上返回北隍城島,被底播到周圍海域,生長很快。此嘗試一舉成功,效益很大,故而北隍城島年年這般運作。一連多年,有2000多萬頭南下福建的幼鮑長成壯苗,返回北隍城島周圍海域潮間帶底播。這些坐過飛機的鮑魚苗只需自然生長1年半時間就能收獲,養成時間縮短一半多。
為了讓更多的幼鮑南下福建養育壯苗,北隍城島創造了單位水體育苗量的最高記錄,600立方米育苗水體育苗達1200萬頭,預計到11月至少有600萬頭幼鮑坐飛機南下福建。漁民把這樣養出的鮑魚比喻的很有意思:就算不是“太空食品”,怎么也得叫得上“航空食品”!

眼光從潮間帶外移的時候,記者發現了海面上網箱養魚的浮漂。長島漁家樂旅游由于對網箱養魚包括深水網箱養魚早有所見,所以對北隍城的網箱養魚,記者最初并沒有引起有效注意。但是,聽了鄉長吳吉壯的一番介紹后,記者當即感悟出北隍城網箱養魚的獨到之“妙”。其“妙”之所在,并不是他們在全縣第一個成功地發展了深水網箱養魚,也不是他們的深水養魚網箱在全縣是最大的,而是他們獨辟蹊徑地養了其它地方誰都沒有養過的黃魚。
據介紹,在長島縣的海域里,黃魚一直是一種最常見的、生長最多的、最美味可口的魚種。其它的許多魚種都在隨著海洋生態環境的變化日益銷聲匿跡,而黃魚則年復一年地有增無減地自然繁殖,以至于目前已成為對人們垂釣最有吸引力、最能讓人有所釣獲的魚種。但是,多年來,人們在發展網箱養魚中,卻一直只是盯著鱸魚、加吉魚、黑魚等魚種,偏偏漏掉了黃魚。山東長島旅游只有北隍城發現了黃魚的網箱養殖價值,他們經過調查,發現黃魚種苗資源十分豐富,用不著人工繁育,只需在近海網捕后放進網箱即可,每條小黃魚苗收購價格才0.3元,而黃魚養大以后活賣,每公斤價格高達60元。因此,北隍城在發展深水網箱養魚中,便毫不猶豫地決定讓黃魚告別“野外”生活,住進“別墅”網箱。
爬上山頂的海菜
然后到山上看海。北隍城島最高的山叫燈塔山,海拔高度是180米。由于直接拔“?!倍?,所以顯得特別高峻,沿著盤山路坐車上山時,記者心里一直在為車喊“加油”。車到山頂后,讓記者十分驚訝是,山頂的一片開闊地,竟然被漁民們鋪了底網,用來曬海菜。在山頂俯視大海,由于有人指點,很快就發現了遠海深處的千畝海帶養殖區。雖然海帶收獲季節已經過去,但是用浮漂串聯起來的海帶養殖區里,依然船來船往,聽說是哪里還有自然附著生長著的紫菜、海青等。山東長島漁家樂記者估算著從海帶養殖區到山頂的水平和垂直距離,怎么想都搞不明白,這里的漁民為什么和別處的漁民不一樣,海帶不在海邊曬,偏偏要到山頂曬?
書記、鄉長幾句話道破天機:海邊沙灘石灘上曬的海菜跟山頂鋪網曬的海帶相比,質量、檔次、等級和價格的差別都很懸殊,直接關系著北隍城的海菜能否創出市場名牌,打入國際市場,同時也對增加漁民收入產生影響。因此,漁民們自發、自覺地選擇了讓海菜爬山頂鋪底網晾曬的新辦法。在今年的海帶收獲季節,北隍城的海帶70%以上是爬上山頂鋪著底網曬的。